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船下建德,行至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就望见江畔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建德梅城到了。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第1张

有着近1800年的建县史、1300多年的州府史。时移世易,梅城由从州而县,又由县而镇,但这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古镇,它是严州文化的根,是严州人的乡愁。宛如一朵沉睡千年即将重新怒放的梅花,梅城一直等待着浴火重生的那天。

近年来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去年大力开展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以来,梅城不断漫卷和美,铺排一路风景。今年国庆期间,洗尽风尘重展芳华的新梅城一期,将在世人眼前惊艳亮相。

这一切,梅城的5万多居民都惊喜地见证着。近日,记者走进梅城,听梅城百姓讲讲自己眼中的古镇变迁。

店门口的三星街

换上了她最爱的青石板

对廖益慧来说,雨季是件挺纠结的事情。下雨会影响客流,影响店里的生意;但她也会为下雨开心:趁着没客人,可以撑把伞在梅城的街巷弄堂里走一走,这是她生活中的“小确幸”。

廖益慧在古城最热闹的南大街和三星街路口开了家“阿婆家”麻糍店。冬天主营麻糍,夏天主打冷饮。她热情地给我端上一碗当地独有的树叶豆腐,碧绿的豆腐配上透明的凉粉,唇齿间弥漫着芝麻和桂花的甜香,暑气顿时退去了不少。

像所有向往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廖益慧也想过走出梅城,最让她割舍不下的还是那些巷子。在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看来,梅城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州府规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文脉可循、遗存丰富的古府。鼎盛时期的梅城,城市肌理如蛛网般展开,一座座深宅庭院择地而踞,一幢幢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幽深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满街青石板光亮如镜。城内城外,客栈、书院、寺庙、会馆、祠堂举目皆是,仅牌坊就有115座之多。

后来的梅城虽不复昔日的荣光,但这并不妨碍廖益慧追求生活中的情调。雨天,她总喜欢打着伞再去那些熟悉的巷子走走,在戴望舒《雨巷》般的意境中,找寻尚未发现的惊喜。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自去年梅城开展“美丽城镇”建设以来,根据“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梅城古城保护利用功能布局,包括“两口两路两湖一带”在内的近40个建设项目陆续开始实施。今年4月,建德市与杭州运河集团合作签约,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20亿,基本恢复严州古城,进行综合保护利用。廖益慧发现,以前空中密布的电线“蜘蛛网”消失了,乱搭建的大棚房、阳光房被拆除,变成了漂亮的绿化和景观小品。过去,游客请她帮忙拍与“建德侯”牌坊的合影,她总要有些尴尬地请人家靠前站一点,免得把横在天上的电线拍进去,“现在再也不用了,随便哪个角度拍出来都很好看。”

就连她店门口的三星街,也一改衰败破旧:水泥路换成了她最爱的青石板,清邮局旧址修缮一新,消失数十年的辑睦坊重新树立,“特别是那家新开的‘隐居·严州’民宿,晚上灯光一亮,真的好漂亮。”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第2张

去年,央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来梅城拍摄,她也出了一回镜。常有店里的客人忽然说,在电视上见过你,这让她意外又窃喜。

听说“这是造福子孙的事”

86岁的老母亲搬出了老宅子

54岁的俞建国在玉带河边的二板桥弄2号住了54年。当年,做木匠的祖父从东阳来到梅城,几兄弟建起了这幢带有狭长院落的宅子,俞家从此在梅城生根发芽。

上百年的老宅,有过自己的辉煌——人丁最旺的时候,里面住着叔伯四户人家,近20口人,妯娌和睦,其乐融融。老俞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家立业,斑驳的砖墙上留下了他大半生的印痕。“我爷爷他们造房子不容易啊,砖头都是捡来的半截砖。”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因此,当因美丽城镇建设需要不得不签下征收协议,俞建国心中的不舍可以想见。“老城改造是大好事,总得舍小家为大家。”

为给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及古城综保开发腾挪空间,目前为止梅城已累计完成棚改征收签约近2800户,核心区内迁出人口超7000人。同时,加快安置房建设,将人口疏散转移至新城安置,提升百姓居住环境。

57岁的镇农办林管员姚樟松这几年一直在忙着征迁工作。家在三都的他,任务最重的时候常几周回不了一次家,有时候赶回去看一眼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得立即赶回梅城,工作会议开到晚上一两点更是常事。

老姚说,辛苦过去了就过去了,就像苦力肩上的担子,晚上卸下了也就卸下了。但是当他走在梅城的街头巷尾,心中还是时常会涌上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感慨,有欣慰,也有一点酸楚。这些焕然一新、赏心悦目的院落、景观和街道,都有自己留下的辛苦和汗水。

让老姚和征迁干部们难忘的,还有梅城百姓的支持和理解。103岁的卢奶奶不顾腿部骨折,坚持要家人抬到老宅前亲自签下征收协议。在义乌经商的梅城人戚元生的老宅面积大、地段好,刚开始家人不想征迁,然而春节期间,戚元生在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顾大局舍弃古居地,做奉献全为子孙福……

俞建国虽然早就在镇上买了新房,但一直住在老宅,除了留恋,也为了陪伴86岁的老母亲。房子要征迁,母亲开始也很不愿意。“我劝她,这是造福子孙后代。母亲就我一个儿子,最后她说,好吧,听你的。”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第3张

临近退休还能大干一场

建德古府梅开二度 梅城建设“美丽城镇”

他说自己是幸运的

今天,当你走在梅城的街头,经过一处处天井照壁,粉墙黛瓦。青石街道拉长你的影子,清澈高远的秋色下,饱经沧桑的澄清门披着晚霞,诉说着古镇的千年风韵。2.27公里的梅城大坝、400米的南大街、正大街和基本修缮完成的三星街,已初步形成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金源昌卷烟厂、清邮局等都已拾掇妥当,静待开门迎客。一条连接城内东湖、西湖的玉带河,也已建设过半……

“阿婆家”的老板娘廖益慧,依旧在期待着下一个雨天,可以让她撑着油纸伞,去寻找那份“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意。她12岁的女儿,也有着和妈妈相同的情趣,喜欢走走梅城的小巷。“但是以前她怕居民养的狗,自从养犬集中整治后,她也不害怕了。”廖益慧说。

这一年来梅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梅城”俞建国感慨,有时也让他困惑。“感觉从我记事起,梅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连我都认不出来了,要仔细地在脑子里过一遍,才能想起,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

在梅城工作了16年,姚樟松发现自己最近在镇上多了许多熟人。“走在路上,总有人跟我打招呼‘老姚’,我却想不起对方是谁。想半天,哦,是原先那幢房子的住户,征迁认识的。”

姚樟松说,古城复兴这个大工程,没有三五年不会结束,自己这份“苦力”,肯定是要干到退休为止了。但是他也说自己很幸运,能在临近退休时,赶上这样大干一场的机会。

“我退休后一定会再回梅城看看。”姚樟松说,有时他甚至希望,将来的古城是要收门票的。“如果要门票,游客还是络绎不绝,那也就证明,我们的努力真的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