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的现代建筑体系,完全是建立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展的语境之中,形成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中国人用天然材料形成了一个可持续数千年的弹性系统,可以启发未来。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实际上讨论了很多关于我们未来生活应该朝哪个方向改变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启示。
在梁思成先生写的《中国建筑史》序言中,林徽因先生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它是预制的,预制建筑是当时西方正在探索的现代建筑模式。因此,林徽因先生得出结论,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建筑是现代的,所以中国建筑有很大的机会直接进入西方所说的现代概念。
然而,林徽因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狂想直到今天才实现。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而不是工业材料,变形本身相对较大。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可能将自然变形的材料制成高度精致的装配系统,因为变形的材料难以量化。通过工匠的技能,中国人将弹性和变形的材料制成了一个系统,世界上没有第二种文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该系统向现代系统的转变不会自动完成,而是需要新的探索才能成功。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
比如上面提到的,从唐宋到明清的木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大的变化?以更直观的屋顶为例。关于中国屋顶的形式,至少有两种说法是相互争议的。一种是鸟,像鸟翅一样飞翔;还有一种说法是帐篷的帐篷。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合理的,但在唐宋时期,我更喜欢它是一个鸟系统。屋顶很平,屋檐很远,就像鸟的翅膀一样。从宋代开始,建筑的屋顶就开始朝着高耸的方向发展,到明清时期就更高了。
历代木构殿堂的外观变化图来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图像史》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元代是这种变化的转换期。帐幕式的审美实际上是在元代通过蒙古文化传播的。现在我们看到了描绘元上所有场景的画,都是用帐篷搭起来的,结构和故宫一样,中轴线很清晰。当然,这座建筑就像一个帐篷,非常高耸,与明清故宫非常相似。因此,你可以看到,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新事物一直在融合,这些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因此,明故宫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因为宋元战争后,以前的传统其实是中断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明朝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明朝的北京完全按照中国经典书籍《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再加上元大多原有平面格局形成的新规划城市,而不是自然发生的中国建筑传统。
如果你想学习建筑,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学习建筑的地方,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建筑爱好者。由于我们保持了1000年、2000年甚至更长、更完整的建筑发展线索,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有如此丰富的传统,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数千年建筑的演变。
如果上述内容是在比较西方建筑的前提下,谈论中国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那么为了找到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的道路,我认为有必要回顾,分析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看法和观点,包括对这个语言体系的描述,是如何发生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上关于建筑的记录并不多。因为中国人喜欢写历史,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但我们从来没有过建筑史,根据历史演变来梳理和记录建筑,这样的书和文章是缺失的。因此,梁思成先生出版的《中国建筑图像史》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建筑史,因为之前没有这样的建筑史。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建筑发展与西方非常不同。文艺复兴之前,西方建筑的发展跟中国其实是很像,建筑在历史中自然演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艺复兴后,西方开始有反思意识,重新研究建筑史。通过寻找历史遗迹,他们开始在废墟中看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这一传统一直发展到18-19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因此,他们的建筑史实际上是一项学术成就,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建筑史,而是今天新编的建筑史。梁思成先生写的这部作品也是典型的新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不可避免地与外部世界发生了碰撞。我读了林徽因先生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很感动。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她用一种非常悲伤的语气说,像上海这样的港口正在拆除中国传统建筑,重建一些西方建筑。从长远来看,中国文化会出现大问题,她甚至认为它可能会崩溃。面对这样的危险,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大声疾呼。
黄鹤楼起火后,警钟楼在原址以西式建筑外观重建。
事实上,当时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几乎完全保存了下来,但这种现象却非常零星。当我们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重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会发现林徽因先生担心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曾经完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已经完全崩溃。所以我们要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它和我们的建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
在西方传统中,古典建筑史主要讨论宫殿、教堂等大型纪念建筑,而住宅等内容在西方建筑史上不是关键内容。同样,也有城市和花园。至于建筑本身,它基本上被视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传统非常不同,不仅是官方的宫殿和寺庙,也是建筑艺术的结果。中国民间建筑的内容非常丰富,这是西方建筑史无法比拟的。例如,至少在宋代,中国民居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民间建筑并不是建筑史研究的主要视野,所以中国的民间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认为这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城市。今天,我们总是谈论如何提高城市化率。每次我听到这句话,我都觉得很荒谬,因为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最大规模地形成国家城市化体系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是西方城市无法比拟的规模和质量。在我们的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破坏旧城市。从拆除城墙开始,拆除所有中国城市,然后追求城市化,这是一个特别难以置信的概念误解。
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中国建筑史,我们应该能够形成一种反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的价值及其对未来中国现代建筑探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