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彝族产业结构和彝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与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只有改善当地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激发村庄的整体活力,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庄。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充分挖掘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跟上时代,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弘扬彝族民族文化,促进彝族传统村庄和住宅保护工作。
中国传统村落的科学规划与保护、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吉才教授在谈到传统村落的“变化与不变”时说:“土著人、记忆、背景和习俗都存在。这个村庄还活着。”
保护彝族传统村落,要注意其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千篇一律,导致其失去原有特色。对于特色彝族古村落,应根据其历史价值进行分类保护,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全面保护选址、格局、风格、文物、历史建筑、传统住宅,重点修复历史环境要素,有机改造建筑材料,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面貌,修复村庄道路,升级村庄水电管网;促进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的建设,以及语言、民俗、历史记忆、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村民应该是保护传统村庄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应定期召开保护传统住宅的宣传会议,与村民共同建立保护管理机制,落实保护旧村庄的责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国家保护意识。
发展特色农村旅游、彝族传统村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价值,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彝族传统建筑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仅需要科学规划,还需要专业经营,找到适合彝族村发展的道路,充分激发其产业活力和文化活力,发挥其文化经济价值。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不冲突。活态保护可以使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良性互动,将遗产转化为资源。彝族传统村落继承了世代积累的民间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发展了彝族特色旅游业,深入挖掘了彝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生活节日,建设了彝族生活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民间文物馆、彝族乡村地方文化旅游景点,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确保传统村落发展的连续性,吸引彝族游客回国,有助于促进凉山州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庄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瓦屋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彝族数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彝族同胞对家的理解和期望,体现了彝族流浪者的怀旧,记录了社会的变化,刻着彝族简单的民间习俗。
瓦屋是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保护和继承,不仅是彝族传统民居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新时期地区人居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