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民居是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建筑类型,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中国传统民居最大的特点是地域特色。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组合、建筑造型、结构实践到细节装饰,各地的民居都有自己的实践。不仅一个省和一个省不同,有时每个省和地方也不同。

我国传统民居一般可分为合院式、天井院落式、窑洞式、干栏式、土楼式、碉楼式七种类型。

一、合院式民居

庭院式住宅是我们常说的三合院和四合院住宅。四合院住宅是最常见的,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以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为最典型的代表。

北方四合院住宅的特点是周围的建筑相互独立,与墙壁或走廊相连。封闭的庭院相对较宽,庭院可以种植树木、花卉和植物,并放置石桌和石凳供人们休息。

二、天井庭院式民居

天井庭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理论上,天井庭院也属于四合院,也是四面建筑中间的庭院。然而,与北方的四合院不同,四面的屋檐是相连的,屋顶是咸的,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这个天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小的庭院。四面屋顶的水流入中间的天井,所以人们经常称这个“天井”为“四水归堂”、“聚宝盆”。

三、窑洞式民居

窑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等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民居分为靠山窑和平地窑两种。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靠山窑利用现有的山坡斜面,切割出一小块悬崖和地板,然后直接在悬崖上挖掘,形成一个房间,并在悬崖入口处制作门窗。平地窑又称地坑窑,是在平地上挖出几米深的方形坑。地坑变成了一个地下庭院,然后像庭院周围的房子一样横向挖入坑的四面墙。

四、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这种民居形式广泛存在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南西部的湘西。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干栏式建筑多为全木结构,包括木柱、木屋架、木墙、木地板。整个建筑由木材组成。建筑形状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底层木柱支撑架空,可用作堆放柴火的杂屋或猪圈牛栏。人们住在二楼。

干栏式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干燥、防潮、凉爽;二是可以有效利用山区。干栏式建筑可以建在山坡上,不一定要平坦,这与西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宝贵的现实非常一致。

五、土楼式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土楼式住宅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东南部的一些地区。土楼式住宅是由中原古代移民(被称为“客家人”)建造的大型住宅建筑,以防止土匪干扰和自我保护,因此具有优异的防御性。

土楼有两种:方形和圆形,尤其是福建最有名的圆形土楼。江西和广东都有方形平面。圆形土楼就像堡垒,有的方形土楼在四个角落各升起一个小碉楼。

古代移民的客家人为了防御,选择了聚居的形式。小的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一起建土楼。大的以村为单位,一个村子的人共建一栋大土楼,可以住几百户。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土楼建筑一般外墙用土夯或砖石砌筑。墙下厚,上薄,下厚1米。而且为了防御的需要,下面一两层都没有窗户,所以土楼下面的房间只能做杂房,四层以上才能开窗,用作住人的正式房间。所有的房间都朝向土楼内部的一侧,有走廊。小型土楼中央为空坪,供公共活动使用。大型土楼中央有祠堂等公共建筑。

六、碉楼式民居

即藏族民居,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靠近西藏的藏区。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民居类型

“碉楼式”民居是由当地气候条件造成的。上下大梯形块、厚墙、小窗洞、平屋顶、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气候条件复杂。因此,住宅建筑应尽可能将室内空气与外界隔离,使外部温度变化对室内影响较小。

雕刻建筑住宅的墙壁通常用土壤夯实,或用土壤和石头混合。墙的下部很厚,并逐渐上升。平屋顶的做法是先在墙上密集铺设原木梁,木梁上铺设厚茅草,然后在茅草上铺设粘土。有时,为了防止风吹,压砖和石头,这种建筑可以有效地适应高原地区特殊气候条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