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和支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国特色的屋顶,没有支架,世界建筑林中就没有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
面对一座中国古代建筑,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有一个像草帽一样大的屋顶。《诗经》描述了这种草帽般的屋顶结构。所谓“如鸟斯革,如鸟斯革”(huī)斯飞(如鸟展翅,如野鸡飞翔),可见其悠久的历史。
这种“如鸟斯革,如辉斯飞”的屋顶,粗看都差不多,其实也不一样。它的基本风格有五种:一种是阳台屋顶,一种是休息山顶,三种是悬挂山顶,四种是硬山顶,五种是保存尖顶。
从它的五脊四坡可以一目了然地识别阳台的顶部。所谓“五脊”,是指它有一个正脊和四个垂脊,所以阳台的顶部也被称为“五脊”;所谓四坡,是指它的屋顶是四坡,所以阳台的屋顶也被称为“四阿顶”。
在各种屋顶中,阳台屋顶的等级最高。例如,紫禁城太和殿和乾清宫是阳台的屋顶。一些皇家寺庙也有阳台的屋顶,如北京法海寺的大雄宝殿。
歇山顶,顾名思义,就是它上半部分的屋顶(山顶)“歇坐”在下半部分的屋顶上。从侧面看,这种“歇坐”结构会很清晰,这是我的一点私见。歇山顶有一个正脊,四个垂脊,四个峰脊,所以也叫“九脊顶”。
歇山顶等级低于阳台屋顶,应用范围广泛于阳台屋顶。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是歇山顶,山西五台南禅寺大厅是歇山顶。
悬挂式山顶的结构比休息式山顶和阳台厅顶简单,是两面坡屋顶。之所以叫“悬山”,顾名思义,就是山墙收缩在屋顶内,屋顶(山顶)处于悬空状态。这种“悬空”结构也是从侧面看的,会看得很清楚。
悬山顶应用范围窄,平时不常见,但也不是很少见。比如山西五台佛光寺的文殊殿就是悬山顶。
硬山顶的结构与悬挂式山顶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屋顶(山顶)与山墙平齐,不悬挂。
硬山顶是建筑等级最低的屋顶。比如北京承恩寺大雄宝殿是硬山顶,民间两出水砖房屋的屋顶一般都是硬山顶,也是平时最常见的屋顶风格。
保存尖顶,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屋顶风格,将屋顶收集在一个“尖顶”或从最高的“尖顶”扩散到周围。
保存尖顶一般用于特殊建筑和亭式建筑,如北京祈谷坛是保存尖顶的标准,绝大多数古亭都采用保存尖顶。
了解上述五种基本风格的屋顶,并能准确地识别它们,即使一条腿进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宫殿”。然后在五种基本风格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一些变化,如屋顶、帽顶、卷顶、钩连接、单檐、重屋檐等不同的屋顶结构,可以冒充中国古代建筑的“半专家”。为了避免复杂化,吓唬初学者,这里没有一些相关的变种。在起步阶段,最好记住这五种基本风格。
除了“鸟展翅”般的大屋顶外,中国古代建筑也有自己的特点,然后是斗拱。甚至可以说,斗拱而不是大屋顶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统一。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外观设计采用了斗拱的基本形状,以反映中国精神。
斗拱,又称斗拱,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在梁与柱之间(或梁与屋檐、柱与屋檐之间)挑选承载,将屋檐的荷载传递给柱(或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唯一的独特结构。
斗拱的结构很复杂。
面对如此耀眼的复杂结构,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害怕。事实上,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他们首先认识到三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战斗,另一个是支架,第三个是昂贵的。
所谓斗,是指斗中的斗垫木;最下一层柱头上的斗,宋代称为斗,清代称为大斗和坐斗。所谓支架,是指支架中的横向构件,看起来像人的双手;纵向支架,宋代称为中国支架,也称为支架,清代称为翘曲。所谓昂,是指支架中斜置的长条形构件,像尖刺一样突出在斜下方,所以也叫下昂(上昂很少见)。
了解了斗、拱、昂,就可以对斗拱说三道四了。说三道四,最基本的就是数斗拱的层数。斗拱也是关于等级的,层数越多,等级越高。但是有一个问题:宋代和清代的层数名称不同。宋代叫“几铺作”,如四铺作、五铺作等;清代叫“几踩”,如五踩斗拱、七踩斗拱等。具体情况如何?下面有点烧脑,让我慢慢说。
首先是计算斗拱的跳数。这个跳数是指斗拱向外跳出的层数。请注意,是向外跳出的层数,而不仅仅是向上跳出的层数。
通过“拱门”跳出两层,通过“昂”跳出两层,共四层。这就是宋朝和清朝的建筑。但宋朝和清朝的名字是不同的。
先说宋代斗拱。宋代上图斗拱被称为“双双双下昂七辅作”。“双下昂”很容易理解,因为它通过两个交叉()跳出两层;“双下昂”很容易理解,因为它通过两个下昂跳出两层。那怎么叫“七铺作”呢?宋代计算辅作层数有一个公式:“跳出层数+3”。跳出一层是四铺作,跳出二层是五铺作,跳出四层是七铺作等等。为何要“+3”?因为宋代之所以称斗拱为铺作,是因为它主要关注斗拱向上铺作几层。至于“+3”是加哪三层,有很多说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记住最常见的说法之一就是加上最下面的一层和最上面的两层。
因为有七层,斗拱是七铺的斗拱。其实不管为什么,只要记住“跳出层数+3”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的柱头斗拱,就是双双双下昂七铺的斗拱,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柱头斗拱,双昂五铺的斗拱。
以下是清代斗拱。
这个斗拱,如果放在清代,就叫“重翘重九踩斗拱”。“重翘”很容易理解,因为它通过两个拱(翘)向外跳出两层;“重”更容易理解,因为它通过两个昂向外跳出两层。那么怎么叫“九踩”呢?因为到了清代,它不再看斗拱铺成几层,而是看最高跳层上有多少踩。什么是“踩”?
因为斗拱最高跳层有九踩,所以叫九踩斗拱。它还有一个计算公式:“跳出层数×2+1。初学者可以记住这个公式,不管原理如何。比如故宫乾清宫下层是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是单翘重昂七踩斗拱。
这样,如果看到宋元前的斗拱,就可以看出是“几铺作”;看到明清时期的斗拱,可以看出是“几踩斗拱”,即使在斗拱这一块入门。
在中国古代,这样复杂的斗拱被使用了几千年。它有什么作用?一是传递载荷。屋顶和上框架传递的荷载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然后通过柱子传递到基础上,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是抗震作用。它采用复杂的榫卯结构,结构节点不刚性连接,保证了建筑刚度的协调。地震强烈时,空间结构松动但不散,能有效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起到抗震作用。三是增加距离。它把屋檐从外面挑出来,可以使建筑物的屋檐更深。斗层数越多,屋檐越深,不仅可以起到防雨的作用,还可以使建筑物的整体造型更加壮观。四是装饰效果。它结构精美,造型美观,如盆景,如花篮,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