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乡村一片“徽”的今天,鄂北古民居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条石基、青砖墙、木屋架、布瓦顶。整体感觉质朴厚重、端庄灵秀,契合了大悟的山水和自然风貌。
仔细斟酌后,你会发现其中不乏北方建筑和徽派建筑的元素缩影。例如徽派的马头墙和檐墙,在我们的老房子里随处可见。鄂北古民居的院落是由门楼、耳房、过廊和堂屋围合而成,讲究中轴对称,这和北京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大悟建县的历史并不悠久,它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三省的“边脚料”,但这无妨它的存在,所以它文化承接南北,风格互渐东西。
元末明初时,战争和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朱元璋登基后因政治和经济需要,导演了声势浩荡的移民大迁徙——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逆江而上最先选择鄂东登陆,然后向周边扩展延伸,大悟位于鄂东北,丘陵地带,人烟稀少,也是当时的移民重地。
正因为是移民,他们的宗族观念和乡愁文化更为强烈和完整。为了亲人间不再分离,他们在住宅选址时大都以家族或宗亲为单位,遂造就了今天许多村落同姓同宗同谱的现象。同时,他们把乡愁揉进建筑落地生根,从零落到兴盛,最后形成一方地域符号,这既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伟大的创业史。
金岭是古民居保存较为完好和集中的村落,留存的多为寻常百姓家的。现有最豪华、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鄂北古民居在丰店九房沟,它是金岭颜氏后人分家搬离后所建。宣化的八字沟也颇具特色。它们都掩藏在深山密林中,规模已构成城堡,且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距近约四五百年的历史。
受传统封建礼教和风水的影响,鄂北古民居对风水极为讲究,住宅的选址必须经过风水先生定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几句口诀人们并不陌生,它说的就是住宅中的风水。如此说来,似乎给鄂北民居披上了迷信色彩。
风水学中把住宅周围的环境喻为四种灵兽,青龙位于住宅左边,喜动喜高大;白虎位于住宅右侧,喜静宜低。故有“不怕青龙高万丈,只怕白虎抬头望”的俗语。因此在鄂北古民居中,左右厢房会现左高右低的现象。
朱雀为南,位于房屋的前方,要求洁净、敞亮,不宜有高大的建筑遮挡,古人认为这样才能聚气敛财。如果房屋的大门正对着前方的山尖或高大的建筑,这会触犯煞气,风水先生会叫你把大门朝向偏一偏,避其锋芒要害。所以鄂北古民居中有许多门楼的门向,不是规规矩矩的向正前方,而是歪斜着偏向一侧,其实它们是怕冲犯煞气,对家人的安康存在威胁。金岭古民居中有很多这样的“歪门斜道”都是如此得来。
住宅后方统称玄武,屋后有高山或高大的树木建筑为最好,这叫有靠山。风水中认为山代表人丁兴旺,水代表财富源远流长,故有“山旺丁,水旺财”之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鄂北民居中的古村落几乎都是背山面水,每一个村口都有一方水塘与村庄相偎相依。背山面水这在当时住宅择址的标配,古人称之为“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抱”,是福地的象征。风水不是迷信,它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对财富、对平安最朴素、最原始的愿望。
鄂北民居的布局和功能区分十分明朗,一般由门楼、过廊、堂屋、厢房和天井组成,院内呈井字形,堂屋中轴对称,两侧有厢房和过廊,一切都尊卑有序、秩序井然。
堂屋,是鄂北古民居中是最重要的空间。它主要用来供奉祖先、招待客人,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客厅。为表示敬重,堂屋一般不可以随便穿越,在堂屋里的一切行为也都要循规蹈矩,否则被视为对先祖不敬。
鄂北民居文化中有“重左”的思想,无论门向朝何方,左总大于右。堂屋两侧为卧室,也是左室为大。至于厢房,左侧厢房通常以厨房较多,右侧厢房以杂物或是圈养牲畜。
虽然现代居住理念早已超越这一原则,但“左重于右”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如过年贴对联,上联要贴左下联贴右;男女结婚拜堂时男左女右;吃饭坐桌子时会把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正堂屋首席的左边,叫“坐一席”,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许多类似的习俗今天仍在沿用。
在那些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格外注重房子的防御功能。金岭大张湾还有保存完好的围屋,但终究规模太小,不如九房沟颜氏古民居气势宏伟。九房沟整个村落几十户人家,进出的大门却屈指可数,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族人们选择群居。
九房沟从外面看,门楼外家家相连,形成紧密坚固的围屋,走进门楼内却是院院相通,组成群居别院。以大门为入口,高大的门楼内有一条向上纵向延伸的公共过道,人们管它叫“进”;过道左右各自建立并排别院,人们管它“重”,所以就有“几进几重”的说法。
在别院栓上通往过道的院门,院内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院内布局还是以堂屋为中轴对称,左右厢房、过廊共同围成的天井。人们在过道每一重房子尽头都设置门楼,这道门和大门样式差不多,依然有瞭望口,但没有高耸的墀头和檐角,目的依然是防御。
如此森严的防守,即使有敌人攻破大门,也进不了私人院落,只能在过道里。倘若敌人再攻破第一重左右院门,屋主则可以通过室内的阁楼里户户相通暗道逃向第二重的院内,依次类推……九房沟进深最大的房子设置了五进门,整个建筑是随山势向上沿伸,最前排和最后排的房屋差不多有两层楼的高度差。站在那幽深的过道里款款而行,总有一种在时光长廊里穿越的感觉。
每个大门楼里最后一重房子一定会有一个后门或侧门,它通往后山的某处。其实它是一条逃生通道,万一敌人攻破了正门,主人可以通过层层过道的二门、三门和各院院门来设防阻拦,可以为各院的居民赢得逃生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院落形成一种“进可攻,退可守”布局,这样的精妙的布局既保护了各院落的私密性,又保持了整个建筑防御系统的完整性。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缜密的心思和精妙绝伦的设计。九房沟、八字沟的古民居堪称鄂北民居的典范。
金岭小张湾里最让人难忘的是那尊残破的门楼,它由石墙基、石门楣、立门石、石门坎和石阶组成。这些石材的加入,让鄂北民居既有江南徽派建筑的精雕细琢、灵秀婉约的气质,又有北方民居方正刚硬、雄伟墩厚。
门楼是分隔室内外空间及交通甬道,也是户主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大家族的门楼更是家风门望的代表,因此门弟观念是从古至今都存在。
古人对门楼的风水和建造特别考究,鄂北古民居门楼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基脚是清一色的青石条,即绿豆石雕凿平整,码放的严丝密缝。墙体是“两面青”(即两面是青砖,中间夹一层土坯),因承重的需要,越往上做越单薄,只剩夹层青砖。门两侧是宽厚精雕的立门石,上下各再配以精致的石门楣和过门石,最后嵌上桐油浸渍过的实木门,这就构成了坚固、厚重、气派的大门楼群。把门关上后,插上手壁粗的门杠,真乃“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鄂北古民居的门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屋宇式,另一种是独户式。屋宇式门楼可达6米,相当于两层楼高。古人为什么要做这么高的门楼呢?高大的门楼不仅可以显摆家族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防御。这么高大的门楼,当然不是防普通的小毛贼。
门楣上方有一个六边形的洞,它的主要功能是瞭望和防御。古时土匪众多,所以人们用高大的门楼来防御。内部却别有天地,在门楣上方铺上楼板它就了成阁楼,搭把梯子供上下行走。在室内透过孔洞可居高临下探视敌情。室内人可攻可守,再加上内院之间院院相连,进进相通,这样的精妙的设计十分罕见。
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开始向往安宁的生活,也就对这个洞口赋予了镇宅辟邪的意义。后期建的房子门楼变矮,瞭望孔尺寸变小,到七八十年代农村建造的房子干脆不要门楼,在风水先生的鼓捣下,中间的洞干脆换成一面镜子,作用是辟邪除秽,现在农村很多房子上还有。
鄂北民居中,山墙的做法一般分为硬山式和悬山式。硬山和悬山的运用,主要看山墙的材质。如果是砖石山墙,一般会做成硬山式,屋顶刚好盖住山墙稍有富余,这样的房子线条刚硬、雄伟挺拔,看起来坚固而气派。悬山式一般用于土坯墙和木屋,屋顶的椽子挑出山墙外,完全盖住墙体,在檐下钉上封檐板,这样能保护山墙不会被雨水冲坏或太阳晒坏,这样的样式略显阴柔。
土坯房在农村是司空见惯,儿时总是不解,为什么土坯砖的中央都要画一个椭圆?在金岭时一位考古专家给我讲了一个传说:土坯砖上的圈代表鲁班的脚印,如果没有这个脚印土地公公就不认可,砖上墙会倒塌。于是人们就在土坯上画圈冒充鲁班认证过。
土坯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把粘性很强的稻田熟土和水、加稻草一起放进一个方形的模子里,用脚踩上几天,这是份苦差,有人就用牛或牲口来践踏,和好的泥具有很强的粘性,再把它倒在方形的木模里踩实压平,放在太阳下晾干,干透后的土坯具有很强的保暖性,缺点是太重。
金岭废旧的炕烟屋是由夯土墙筑成的。夯土墙和土坯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建筑工艺。夯土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筑墙工艺,它两侧以木板作模具,模板内放竹木或树枝或稻草,再填粘土、砂石和石灰,层层用木棒夯实而成。据说在长城沿线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夯土墙,这足以说明这种工艺的古老。
纵观历史民居就会发现古人对居住环境十分严苛,其程度远远超过今人。他们的装修主要是通过对砖、木、石的雕饰创造来实现的。各种雕饰的运用,抵消原材建筑给人的沉闷感,装修让原本粗犷、刚性的建筑一下子变得灵动而充满生机。
大悟盛产绿豆石(沉积岩),人们就地取材,经过简单加工后应用到建筑中。人们把绿豆石雕成横纹或竖纹,再用条石做基脚用来承重。立门石、门楣、过门石三者构成门框,地上平铺宽厚的石板,掏出窠臼安放木门。这些石材的雕刻可繁可简,主要看屋主的品味和财力。
梅、兰、菊和一些表达个人情怀节操的文字,是书香门第的或殷实之家的最爱,它彰显着主人的志趣和格调。在坚硬的绿豆石上手工雕凿图案,不得不说这是一项精湛的技艺。
柱础又叫抱鼓石,在古建筑中占的份量不少,以鼓形和六边形居多,人们也喜欢在上面雕刻各式花纹,用它来支撑房屋中的木柱。鄂北民居中的砖雕主并不多见,它主要用在门楼的墀头和屋脊上做兽头,起镇宅的作用。
雕梁画栋、雕栏玉砌,皆说明雕刻在古建筑中的地位,而且非常直白的彰显主人的财力和品位。它充分展示梁、柱侠骨柔情和庄重霸气的一面,它承重和装饰的功能齐备。梁柱的图案一般由吉祥图、历史故事和花鸟图案组成。
在农村新房落成之际,鄂北民居里有一种奢华而隆重的“上梁”仪式。房主先找风水先生定日子,然后大肆晏请宾朋。人们管这种庆贺叫“上梁”。所上的这根木梁是新房堂屋中央的横梁,通常由香椿树来堪当重任。
鄂北风俗里认为偷来的房梁发财些,所以人们上梁时都要去偷香椿树。他们在偷之前会提前踩好点,等到凌晨时新房主带着亲人前去偷伐。如果树主人发觉,他们只会隔空而问,不会真的前来追阻。偷树人也不必回答,只需闷不吭声的把树锯倒的树搬走即可。一般偷树人都不白偷,他们会在留下的树桩上包块红布做记号,并在桩旁下留下烟酒和红包,以示对树主的谢意。
偷回来的房梁要放在新房的堂屋中央,用红布盖起来香火供奉一天一夜才可以上房。人们供奉的是鲁班祖师,祈求他保佑房屋稳固千秋。当吉时一到,工匠和主人一起把香椿树搁在堂屋山墙上预留的孔洞中放好,这时就开始放烟花鞭炮,主人给开始给参与建造的工匠发红示谢。
请来说“段头”的段子手开始有腔有调的说唱,同时还要给宾客撒香烟、喜糖和钱币。宾客边抢拾边吼答“有哦”来应答。段头说的都是吉祥喜庆话,无论他说什么,宾客只需答“有”,一唱一和,为房主讨得吉利和彩头。可惜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传统仪式都消逝了,人们再不需要那些竹篱瓦舍。
细密的布瓦、飞挑的龙檐和规整的屋脊共筑一片屋顶上的别样风景。布瓦又叫青瓦,以青灰色命名。布瓦给人素雅、沉稳、古朴的感觉。好瓦会有罄音,儿时最喜欢听雨打青瓦的清脆声响,给人祥和宁静感。在金岭的日子,我每天都喜欢去阁楼上坐一坐或站一站,俯视那一片青堂瓦舍。
屋脊,是整个建筑的中轴线和分水岭,也是传统建筑最爱装饰位置。屋顶两端翘起的檐角,是砖与瓦的艺术。从屋脊中心开始,瓦片向两侧层层竖着堆叠,然后渐渐两边倾斜,在屋脊两端用砖和瓦砌成龙头的形状,脊如卧龙,瓦似鳞片,这种堆叠方式拙朴厚重。因“脊”同“吉”谐音,寓意美好,简洁明朗。
脊顶压瓦的样式还有十字花、鱼鳞脊,突出屋顶的横纵感与空透感。还有我们看到的有莲花脊、元宝脊、宝塔脊,以突出屋脊的中心位置,强调房屋的中轴对称比例。人们喜欢在脊头压上砖雕兽头,这些兽头又叫“吻兽”,兽的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一般平民百姓家很少用。
封火墙,又叫马头墙,顾名思意,如有邻家失火,它可以阻断火源,防止大火漫延过来央及自己和他人。马头墙其实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在移民过程中,它因实用价值而被留存在鄂北的民居里。
在这些不动声色的建筑细节里,处处彰显着先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他们的匠心与智慧在这些平凡的砖瓦中凸显,那些大自然馈赠的最原始、最简朴的素材,被因地制宜,尽用一切手法雕琢堆砌,在坚固实用的基础上加以超乎想象地创造,或沉稳庄重,或轻盈灵巧,再赋予他们吉祥安康含义,庇佑着平凡的岁月,一代代人如是传下去,成就了今天的鄂北古民居群。
金岭的古民居,或许代表不了鄂北民居的全部,但是它却有着最好的际遇——在即将凋敝之时碰上一群独具慧眼的人,他们果敢的把这些残垣断壁保护起来,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原貌保存,并结合时代需求给予它绿化和美化,让它长长久久地封存在人们的乡愁情结里。
如果您想直面鄂北古民居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请移步与金岭只有一山之隔的九房沟或宣化八字沟,它们仍闺藏深山,还在孤寂的等待它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