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明清历史渊源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一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图源颐和园官方网站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六十岁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二十九(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馀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甘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便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同治帝以方便慈禧太后颐养为名,降旨翻修颐和园,时估预算为: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7寸至4尺多,长1丈5到4丈8的楠柏陈黄松木3.000根。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亲王奕譞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所筹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并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园改名为颐和园,成为离宫。

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退位,颐和园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1860年受到英法联军破坏的颐和园,英军摄影师拍摄

建筑格局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主要景点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长廊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西堤

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有西堤,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

长廊(图源颐和园官方网站)

十七孔桥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行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

谐趣园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听鹂馆

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一八六〇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颐和园虽多处景观仿江南园林,但其作为皇家园林的精致气派不愧是皇家园林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颐和园的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