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早门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制,一切尔后的建筑类型,都由民居发展、变型而来,开拓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意义。
原始狩猎者终年在无际的莽原上狩猎、奔波,不可能不停下来歇一歇,打的野兽多了也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尤其人的生育与死亡以及躲避敌害等等,都是建筑得以起源的关乎生命的契机。初民的定居生活这一生存的基本需求,首先将民居“召唤”到中国建筑的“华丽家族”中来。初民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民居培育了初民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意识。《黄帝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抚,感通天地。”定居,是人的本在性需求,成了人之为人的立命之本。
建造民居用材的基本原则是“就地取材”。北方建造于地面之上的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中国西北、华北的广袤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多为黄土之域,水位低,土质干结、疏松而粘结度恰到好处,宜于挖掘又不易倒塌。因而,比如陕北,很早直接从原始穴居脱胎而来,主要发展了窑洞这一居住样式。当然,窑洞的空间里也有些木构因素。
此外,北方冬天较为寒冷,保暖首先是居者的第一需求。因而,民居的空间造型,一般比江南民居封闭,门窗的尺度相对小些,其屋盖与墙体,比较厚重,形成了浑朴的风格。北方尤其中原地区,儒文化传统比较强盛,体现于大型民居群体建筑平面,一般强调中轴对称,其主体建筑力求大门南向,风格崇尚端雅、厚重与淳朴。北方如北京地区多四合院。典型的明清北京四合院,四周不开窗,惟东南一隅辟一门以供出入。北方与江南都有深宅大院,都追求几重进深,中轴对称铺排。北方的自然景观相对冷厉,尤其冬日,白雪皑皑,一望无际,故有的村庄民居的敷色较为强烈,给人的感觉是,建筑作为一种人为因素,成为对比、改造与美化自然环境的突出因素,并非“拥入自然”。
江南多水网地域,潮湿多雨,水位高,民居的用材以木为主。以木构架承重的江南民居,墙体与屋顶,一般施用以土成坯而烧制的砖瓦,这是吸取了北方民居的“土”的因素。江南民居,有的还偶尔以木板作为墙体,或偶尔以竹瓦覆顶,这是对于木构的坚持。江南丘陵地区的一些民居平面,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实现严格的中轴对称,也只得罢了。江南民居的封闭性也一般比北方为弱,其门窗的尺度一般较大,以利于通风透气。长江下游地区的江南民居多见的是平面为凹字形的三合院,即去除四合院的倒座,使得院落向南敞开,加强了空间的通透性。
此外,江南民居多见的是两坡顶白墙灰瓦(或黑瓦),木构门窗时以木材的本色取胜,或涂桐油以呈棕色,色调素雅自然或沉着。比如徽州民居的美,与绿水、青山、沃土和湿润的空气恰成谐调,在牌坊、文峰塔、庙宇、道观与书院等景观的烘托下,显得素朴而宁静。徽州民居有“马头墙”(多数为硬山式封火墙)造型,“马头”奔腾,“动感”强烈。
由于江南的植被较北方为丰富,比较容易使得民居与自然景观取得和谐,故反而不事敷彩雕饰,而木作颇为讲究,比方浙江东阳民居上的木雕,是相当出色的艺术。从结构看,江南民居一般施用穿斗式木构架,或用穿斗式、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其外墙体和屋顶结构、檐部等,一般比北方民居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