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孔庙在中国古代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寺庙和学习寺庙。这座寺庙是曲阜孔庙,由孔族、孔门弟子、后代学者和当地官员共同献祭。它具有祖庙的性质。曲阜寺自周敬王41年(前479年)首次成立于世,至今近2500年。曲阜孔庙是最早的,历史最长,建筑最完整。

学庙是历代都市和地方城市官方学校所建的孔庙。都城孔庙往往与北京的兴废相处,一般规模大,规格高,突出主要殿堂,附属建筑少,由太学或国家监管官员和师生献祭,皇帝或皇太子和各级官员也献祭。

“庙学合一”的雏形早已出现,其源头可能是曹魏黄初二(221年)的家庙和学校一体,“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一百户,奉孔子祭,使鲁郡修建旧庙,将百户官卒守卫,并在其外广为居家居学者”。随着东晋建康国学夫子堂的建立,地方学校立孔庙逐步发展。北齐地方学校建立了北魏地方县国学校教育体系,最终定型于唐代。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为孔子庙”,凸显了当地孔庙普及的官方意图。原则上,人们不得任立孔庙,祭祀被列为国家仪式,这也反映了孔庙的政治权威。孔庙建于学校,明确了两者并立的不可分割,即所谓“庙学制”的真正确定和实施。正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所说:“讲道德,靠近寺庙”孔庙是学校的信仰中心,学校是孔庙存在的基础。

一、相位选址

孔庙建设的基址选择不超过两种:由于城市其他旧建筑或拆除其材料;新址新建,原孔庙搬迁也与此类似。前者涉及佛寺、道观、驿站、官舍、城隍庙、仓库等城市正在使用或废弃的各种建筑类型。其共同特点是原有建筑宏伟,基地广阔,符合孔庙多重功能(祭祀、教育、生活等)发展的条件,寺庙观是最重要的。也有流传至今的人,如河北正定、山西平遥的文庙大成殿,原本都是佛殿。

云南楚雄文庙和城市文化运输风水

(底图来源:《楚雄县志》第三卷《建设·城市》《城市图》)

新基金会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据《天一阁藏明朝方志选刊》和《续编》统计,孔庙位于东部,其次是东南部和西部,再次位于南部、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而西北部最少。根据不同省份的总结,区域差异并没有明显影响寺庙选址的趋同。

根据《周易》《说卦》的编辑,八卦图有二:(1)乾坤居南北,离坎居东西,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2)离坎居南北,震兑居东西,所谓震兑横而六卦纵,易用。(宋)邵雍认为文王作易,前者应天,后者应地,所以阴阳风水家都取后者为用。孔庙选址数据显示,位于东方或东南方并非偶然,更受所谓后天八卦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明时,陕西韩城祠堂的布局与阴阳五行中的礼貌五形理论非常一致:“至圣先师孔子则庙位于邑之震域,风云雷雨则坛位于邑之浔域,国家则坛位于邑之乾域,邑历则坛位于邑之坎域,城隍则庙位于邑之艮域。”

宋以降,风水阴阳说已经流行起来了。此后孔庙的选址现象没有时代背景,以前的情况如何?回顾历史资料,虽然没有多少人清楚地记录了方向,但“文明之方”这个词相当频繁。“凡潘宫多居治理庭院东南,取文明之方吗?”它的意义很明确,不仅解释了“文明之方”的位置,也证明了在古代,无形的官方治理系统确实以选址的方式投射在城市的组成空间中。

宋以后,往往把地方科举的繁荣归咎于孔庙的选址,为了振兴“文运”,往往“人谋龟占卜”、另择吉地,“考诸阴阳家之说”。由于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基于不同流派和个人色彩的风水蛊惑更是“见仁见智”。如宋时漳州儒生对“阴阳家人流,拘而多忌,每耻言之”,但“自有龟占以来,就有相方面势之宜。盘庚迁都,周公营洛,都是其事”,为什么“只有漳学而疑”?盖因“唐有几个先生,在州南天城山的高峰期学习,然后收元和丙申年科第,所谓三十三人同得仙者。时君贤之,封天城山为名第山。但漳之儒学,蝉联不绝,盖有端绪,丈夫以周先生破天荒为儒学唱”。

当然,孔庙的选址或搬迁不能盲目考虑所谓“文明之方”的整体因素,而是对城市地理、孔庙周边环境、行政区划等级的变化充耳不闻,会影响到变化复杂的地方情况,如:

(1)城市地形的影响,或根据山脚下的趋势,或被困在山脚下,搬到双龙,或交通便利。或者借用城市河流和湖泊的活水,孔庙通常建在河流的北部,南部的河流只是与寺庙的潘池沟通,或者直接借用河流作为潘池。

(2)如果靠近市场或民居密集区,其“喧嚣与混乱”不仅不利于孔庙的宁静气氛和教学,而且不利于孔庙的安静气氛和教学。

(3)其他城市职能建筑的封闭,或移动,或迁移孔庙。

而且各种因素,往往叠加施和。如徽州府文庙,唐至宋“在城东北角”,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西宁四年(1071年)两迁乌聊山,“山高地狭窄,不足以容众;”嘉佑四年(1059年)、元佑元年(1086年)两次迁往南苑,“河边地卑,常有泛滥之患;”绍圣二年(1095年)复迁“东北角,足以容众,无水患,盖其势不得不迁,非好异。根据山川形势的胜利,新学得阴阳向后,自今以往,取高科、登显仕者比较相望”;几乎所有的上述陈列都受到了约束。

综上所述,孔庙选址的所谓风水考虑相对简单,不像阳(阴)宅堪舆中的诸多禁忌或讲究。回顾风水的起源,《周易》是明确的:“万物出人意料的震动,震动,东方。东南也有齐,浔,浔。齐也者,言万物之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见,南方之卦也是如此。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也可视为孔庙选址的理论注脚。或征诸《礼记》,则“独记小学位于公宫南左,大学位于郊区,与今京师郡国建学方无关。然而,位必东南,理无疑是。小到县城,“亦国也,子男之制,可忽哉?”

对于尚未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古代社会来说,将孔庙定位在充满活力的日出方向或优雅的风景中,是古人真诚愿景的付诸方式。

二、孔庙布局的演变

地方孔庙的“庙学合一”决定了其布局必然围绕祭祀功能的“庙”和教学功能的“学”展开。由于城市等级和环境的不同,地方孔庙在建设过程中的布局也不同,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1.布局方法参考标准

孔庙的庙学布局有哪些?首先,孔祥林先生要明确参考标准,即“学校的主体是明伦堂,庙学的布局形式要根据明伦堂与文庙的位置关系来确定”。这样,中国古代孔庙的庙学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右庙左学。

虽然有一些特殊的人,但只能算是变形,孔氏也可以解读。为了清晰,作者概括为五个:

(1)云南建水一庙两学,看似“中庙旁学”,实则西为府学,东为县学,二学共用文庙,西安一庙三学也是如此。

(2)天津也是府县并立的,府学在东,县学在西,两座庙宇在中间,但庙宇各有专属,即府学左庙右学,县学右庙左学。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3)为了追求对称,一些寺庙分别在寺庙两侧建造明伦堂和训练指导署(宅)或教谕署(宅),或在寺庙后面建造明伦堂,并在寺庙两侧建造(宅)。

(4)寺庙两侧分别有学术和学院或文昌祠。例如,甘肃武威的原凉州府东部是文昌宫,但学院和文昌不是国家礼仪制度规定的学校的一部分。

(5)福建省同安县学庙在中间,西为盘池、牌坊,东为明伦堂。因为文庙的扩建,因为庙前的城墙横列,无法向前扩建,所以在遂西扩建,但仍应视为右庙左学。

此外,还有山西大同的特例。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原辽金西京国子监、元大同县改为大同府学。29年(1396年),以府学为代王府,以云中驿改为府学。

孔氏的理论已经包括了所有可能的特殊情况,以照明孔庙的布局。一些学者认为,左庙右学和中庙旁学是广东孔庙的主要组合形式。所谓“中庙旁学”的依据是:清康熙间南海学宫(1662)~1722年,左庙右学,乾隆间(1736-1795年)建成以西学署、孝祠、乡贤祠为轴线的右路建筑群,成为中庙旁学,番禺、揭阳、顺德、长乐、新会、增城、澄海等地均如此。如果论点成立,庙学布局的变数就不是按个位数计算的,盖因忽略了庙学各自组成的核心要素是大成殿和讲堂。据此也明确,确定庙学布局的参考标准有多重要!

北京国子监孔庙前有南学,是清初扩大教学区加建的原因,附属于原左庙右学,不是前学后庙。然而,后者在朝鲜更为常见,但似乎没有定制。虽然日本古代学校的形态简单,但庙学的布局关系复杂多变,大部分都是大庙小庙,庙多偏处一角。除上述四种布局(包括朝鲜前学后庙)外,还有:庙学分立、中庙旁学、侧庙正学、正庙侧学、庙主附学、庙学一体化、庙在学、有学无庙(有祭孔仪式或无庙)等。,其自由度与中国古代书院设置的孔庙相似。日本不像朝鲜对中国的附属关系,比如缺乏科举考试,对孔圣的崇拜也更加独立。庙宇布局不受中国制度的约束,即证书。

引起作者兴趣的是,孔祥林先生以日本的“中庙旁学”为例,以“中庙在中,西为文学,东为武学”为例。那么,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武术设置与孔庙的关系如何,是否也有“中庙旁学”的遗珠呢?

据唐玄宗开元19年(731年)《立齐太公庙制》报道,“宜令两京及世界诸州各设太公尚父庙,张良享用。”可见武庙建在两京及诸州,不如县,普及程度不如孔庙。而且后世武庙时兴时废,武学所附也没有固定的住所。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有一章略说:“国家注重人才,文武并用,所以有太学,有武学。今州郡没有学习,日常饮食,月书季考,只有文士耳,武术家毫不犹豫,甚至失去了国家和文武的意义。乞诸路提学诏所属郡乡增辟一二斋,兼养武举之士。上可其奏,但武学只附于当地的孔庙。例如,台州学,旧规“东则宗学,西则县学,后由县学之左创经武一斋,寻废。淳熙九年(1182年)“遵守明诏,属于司相厥至居,因此即经武之老庐,拓旁官舍而广之,设为二斋,左称备文,右称辅德,并在教官大厦后缝隙地开射苗圃,缔亭其上,盖也跟着它的故址,盖也跟着它的故乡,盖也跟着它的故乡,盖也跟着它的故乡。会秋仲月,诸生应补者50余人,采其文理之优者听。月书季考,如造士之法;谈论辍射艺,十日也有常程。州郡选择军官的精贯武术人员进行训练,给人民无官的闲田以资其霖。文武二学都有讲堂,这可能就是“中庙旁学”的格局。然而,关于这类文武学或其他多学(如计算学、医学等)并立的记录非常罕见,或者“中庙旁学”确实存在于历史的横截面上,但它已经在时空的长河中消失了。此外,山西平遥县的学习也比较特殊,孔庙居中,左右为东西学。张亚祥先生认为“这种布局非常罕见,是前庙后学左庙右学过渡期的产物”。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构成特点是水平延伸,由多条纵向轴线组成,孔庙的庙学布局也不例外。若仅从院落组合的角度来看,轴线可以无限扩展。但是,如果基于庙学布局的参考标准,主导空间的主轴只有两种:庙学轴线(前庙后学)、庙轴+学轴线(左庙右学,右庙左学);而其它轴线只是孔庙的辅助,变数相当可观。这是认知孔庙空间组成的基础,必须正听。

2.孔庙布局的时代特征

然而,目前对孔庙布局的研究大多涉及现象分析,很少讨论其演变。寺庙布局是否有制度?时代和地方的规律和特点是否可以遵循不同的方式?

虽然笔者在宋代以前建了142个地方庙(学),但只知道5个布局,都是左庙右学,唐长安国子监督类同。宋代前庙后学数量明显居多;同时,辽、金只检查了15例,其中前庙后学13例,左庙右学1例,右庙左学1例,与宋略同。根据《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和《续编》的数据统计,前庙后学依然名列前茅,左学右庙略高于右庙左学。可能是由于缺乏历史记录或繁琐的数据整理,没有必要统计孔庙布局,虽然作者收入不代表整体,但至少可以看到三种寺庙布局的一般概率,即前寺庙、左寺右学习、右寺左学习按顺序排列,前者遥遥领先。

今天的人对明朝以前大量的前庙后学现象有着敏感的触觉。比如成一农先生认为,在时人心目中,寺庙的地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在宋代唯一的寺庙学习地图——《景定建康志》大厦学习地图(前庙后学)中,寺庙的建筑画非常突出。相比之下,相关建筑显得局促,说明了两者的地位差异。再比如刘章泽先生的观点是:可能不是出于礼制,而是庙学分离初期的最佳位置;朝鲜孔庙祭典源于宋代,庙学布局也应以宋代为基础,而朝鲜现有的乡校都是前庙后学,可以推宋制。

北宋雍熙间(984)~985年)曲阜孔庙蓝本《文宣王庙阁》流出皇家,不仅为当地庙学建设提供了参考,也惠及了周边国家。据朝鲜《太学志》记载,早在统一新罗时期的圣德王十六年(717年),使臣金守忠于唐回,“向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献文,放在太学。至高丽成宗二年(983年),博士任成老自宋返,“献宋文宣王庙图一铺,祭器图一卷,七十二贤赞记一卷。可以看出,朝鲜的孔庙制度确实以北宋为基础,但事实上,朝鲜的庙学布局并不局限于前庙后学。

曲阜“孔子老宅,因庙建学,方于魏之黄初,其间兴废不常”;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殿中丞公自牧“就庙侧创学”,真宗“在斋厅说书”,乾兴元年(1022年)“于庙建学,请以杨光辅为讲书,敬礼郎,始赐学田”35;再到金章宗明昌间(1190-1196年),学习地点清晰,在庙宅东南部,东为教授厅,西为学校。也就是说,曲阜孔庙只能作为庙宇的建设依据,与庙宇的布局无关。

北宋东京国子监督孔庙和南宋临安太学孔庙的布局分别为左庙右学和右庙左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曲阜和都城是当地孔庙最重要的参考系,但差异很明显,这使得很难推测当地孔庙布局不同的原因。刘二的推论是可取的,然后综合当地孔庙的建设说明——《学习记》,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1)即庙宇建学和城市用地紧张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一个不易察觉的现象是,宋代选定的25例“前庙后学”大多也是“即庙建学”的代表,大部分原有的孔庙都站在通衢附近。宋代地方城市的活跃和里坊制的瓦解已成为共识。城市沿街土地的经济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孔庙的两侧不会荒凉,等待“学习”的到来。繁华街市背后通常还有发展的余地,环境相对较深,也有利于教学的发展。例如,福州“郡城东偏介通衢有夫子庙,庙背有缝地,轮广百丈”,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因其面貌而建学”。事实上,如果你选择另一个开放的地点来建造,寺庙的布局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狭窄的。然而,地方政府往往对学习法令持敷衍的态度。例如,广州“县长追求生存,即夫子庙认为,其制度较差,不足以容忍学徒”,沿街没有地方可用,只能在偏安寺后面。然而,毕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安庆府在南宋嘉定初(1208年-)“因为读武的地方被迫在学宫迁徙,所以学习的地方开始了...更多的是在开放的地方创造了诸斋,寺庙的制度开始严格。”;徽州“学之东旧为官积盐区,旁多缝地,乃规以其处为殿,一切都加宏丽。而且是两个阳台三门,都是现在做的,而易故殿是讲堂,所以讲堂是直舍。...东西室在殿门外,待朔旦及上下之行礼者。;两者都是利用寺庙侧隙地建学,但考虑到宋时地方城市的巨大活力,沿街闲地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2)建筑空间方向表现尊卑的参考不同

历代都城庙学布局并未明确规定,在无制可循的情况下,地方参照中央是可信的,即“仿京校取正”。例如,南宋建宁府学习“右庙左学,前殿后阁,京邑制”,即模仿临安太学的右庙左学。而且南方有一定的受众,比如北宋仁宗朝(10233)最早在广东立庙~1063年),但南宋发展较大,以右庙左学居多。还有一些改作案例,比如东莞县学“庙前”,嘉定五年(1212年)“更置于学之西”。但也是南宋的案例,临安府新城县学在嘉熙元年(1237年)改造后,“前殿后学,地别而庙尊,礼也。“这不仅表明当地对建筑空间表现的理解不同,也反映了寺庙布局没有规则。例如,袁州分宜县学习右庙左学,是“阴阳家言,面B位置”,所谓的风水术士也会影响寺庙布局。除临安太学外,东晋建康国学也是右庙左学,但仍处于庙学制的萌芽阶段,不足以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相反,左庙右学的布局多用于历代都市。尤其是元明以后,南京、北京国子监都是左庙右学,可能是因为“左祖右社”的礼制。教化本原,一正于上,天朝如此,四方难道不风闻而动吗?例如,在明清时期,当地重建庙学时改前庙后学左庙右学的案例很普遍,但只能说明以都城为参考,并不代表所谓的“左庙右学”定制。

图片

明大同府文庙祈祷文运建筑

综上所述,孔庙的庙学布局虽然主要有三种,但实际上并没有定制,要么是参考都市,要么是因地之宜,要么是基于当地对尊卑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清人已经对此有了真正的认识:“其规制大致相同于各府、州、县,或者庙学左右、前后不同的,因地而异。”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孔庙作为儒家思想象征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地方的精神领袖和教育代表,它在庙宇组合空间中的主导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无论庙宇的布局如何变化,孔庙建设的空间原则都遵循:“庙宇的建设在大道上,难道不是明亮的吗?”庙宇的外观必须是“壮观的”,以便“过去的人,虽然距离数十百英里,咸知所钦佩”。

三、孔庙建筑的配置和形状

一般来说,当地孔庙的“庙”部分一般包括万人宫墙、格星门、盘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阳台、启圣祠(崇圣祠)、名宦祠、先贤祠等建筑;“学”部分包括讲堂(明伦堂)、学斋、尊经阁等建筑,还附有学舍、仓库、教官宿舍等;还有魁星亭、文昌阁等祈祝文运建筑。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1.建筑配置

宋代,孔庙演变成一个建筑和庭院系统,既相互依存,又有自己独立的组成空间。孔庙的主要建筑是大成门和大成殿(“春秋合乐祭祀,朔望释菜祭拜”)、两个阳台等,学则为讲堂(“两壁图古儒服、礼器”)、藏书楼等,其空间定位决定了孔庙的整体格局,其他部分功能的秩序和层次的建立都以此类控制建筑或空间为中心,由格星门、盘池等组成的前导空间,是为了衬托孔庙的气氛。

例如,南宋邵州学,初在“郡之左,治平四年改卜于郭门外溪水东。绍兴间(1131~1162年)迁入城市,今贡院也是。乾道间(1165~1173年)在郭外旧址复迁,襟抱亏殊,风气宣泄,最终不满意”;而且“郡博士馆,距离三四里,师弟子罕相接。梅潦断桥,舟不得渡,朔旦或废庙祭,春秋丁祭,守臣充官不庙宿,都不方便。后选址另建,是左庙右学的格局:庙经格星门,由殿门而入,则两廊为壁,以画从祭。中为大成殿,后为藏书阁。“学有重门,由东门而入,两廊为斋,以处生徒。中为讲堂,后为直舍。钱有库,米有糠,厨池浴室毕具。”

特别珍贵的是《景定建康志》南宋建康府学布局图,提供了图像化阅读的可能性,在宋代或孔庙建筑的研究中频繁出现:基本布局是前庙后学,空间层次多,序列丰富。释奠部分与讲堂、藏书楼等由一条中轴线贯穿,其左右可布置斋舍。最南有半璧池,池成半圆形,被栏杆环绕,池北路东西向。路南,门三座,均为乌头门形,称前三门,相当于后人所称的格星门。门是一个狭窄的庭院,庭院中间有仪门,五开间,单檐。仪门两侧各有一扇门,与两个从祭祀所呈曲尺形围合。仪门内为大成殿,三开间,重檐,左右劫房。殿后为学,依次为单层明德堂,两层御书阁,阁下层为议道堂,是师生集会讲座的地方,阁北有一个。府学南北中轴线前后共四进院落。大成殿两侧为生员斋舍及办公场所,东序为说礼、进德、守中三斋,西序为兴贤、育材、由义三斋。议道堂两侧有正录、职事等办公用房和教授直舍。此外,学仓、厨房、客位等附属用房位于周围。教授厅位于西围墙外,随后是射苗,建有诠志亭和射靶。其间散落着生祠、土地庙、御书碑等,各有其位。另外,半璧池西有一个舞亭,作为寓意孔子和弟子在教学之余登上游憩之所。元大德四年(1300年)“庙学灾,只有尊经阁和二教授厅”,七年(1303年)重建。格局基本延续南宋,只增加了一些祠堂建筑,如土地祠;大成殿扩大到五个房间,规格更高。

建康府学图《景定建康志》

虽然宋元时期当地孔庙布局的其他文献记录相对分散,但总结后,基本的建筑配置已经确定。例如,教授大厅的设置是因为“讲堂有利于群居,不利于燕居”。让圣人退后与所有的生物混在一起,害怕学者的不安。”当教师应该安静下来,受益于教学时,虽然他们偶尔会远离学校,但他们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绍州学习就是一个例子,其他的,如吉州学习,福州学习,也是如此。

这样,宋元时期的地方孔庙基本定型,人们的一般表达非常清楚。多样化的建筑配置是地方孔庙多种功能(祭祀、教学、生活等)的必然物质体现。以下是郭德恒先生对宋代地方学校的总结,也可视为宋元时期地方孔庙的一般情况:

(1)祭奠先圣先师的“庙”:在宋代,孔子不仅要在“寺庙”中受到纪念,还要扩大纪念范围,扩大到孔子的弟子和一些儒家思想家思想家。同时,他们还为一些有功的教育或办学官员修建了祠堂并进行了纪念。与唐代相比,宋代宫殿中的“寺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东、西游、光贤祠等“从祭”建筑。一般有大成殿、大成门、东、西游、先贤祠等。先贤祠大多位于大成殿两侧的庭院中。

山西灵石静升文庙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2)存放皇帝诏书、御礼、御札的建筑:受过皇帝恩典的学校都有这样的建筑。

(3)讲堂和学校办公厅:讲堂是学校的核心建筑,但数量取决于学校的规模。只有一个,更多的,如东京太学的“建筑讲堂4”。临安太学有崇化堂、光耀石经之阁。明伦堂、立教堂、吸古堂等临安宗学中属讲堂类。正纪堂是临安医学讲堂。临安府学讲堂为养源堂。建康府学讲堂有明德堂和议道堂,两侧有办公室,教授厅位于府学西墙外。

(4)斋舍:即生员宿舍。每个学校的斋舍有多少不同。如果大学校学得太多,他们可以通过20个斋舍。府学和县学只有五六栋斋舍。斋舍主要布置在佛教和讲堂区的两侧。

(5)谢托:学生可以学习射箭或从事其他体育训练的场所。

(6)学校后勤事务用房:如“学仓”、“直房”、像“仓”这样的建筑,大多位于寺庙或学校的两侧或后部。

明儒朱之瑜(号舜水)于公元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日本万治二年)在日本死亡,最初在长崎;之后,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其移居江户(今东京),待以宾师之礼,舜水理论影响广大。并允许日人邀请,绘图造型,传授中国工程设计、农艺知识等,汤岛“圣堂”按其“学宫图说”建造,朱的叙事结构——大成殿——尊经阁——两个阳台——戟门——大门——伦堂——钟楼——鼓楼——中军大厅——旗鼓厅——学校——仪门——进贤楼——金鼓亭——射坛——监箭——报鼓——举旗掌号。显然,孔庙的布局以大成殿和明伦堂为主,即功能和空间的范围定义标准。尊经阁以其象征孔子定六经的建筑性格,获得了仅次于大成殿的空间发言权。首先,关于重要建筑的一部分,以及次要建筑和空间()的表达,然后在孔庙后改变节点和格子星门的逻辑顺序,只是表明两者不属于“寺庙”或“学习”,而是整个孔庙系统的表达元素。顺水先生生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中国孔庙的组成趋于明显的程式化,“宫殿图”基本上表明了这种内部结构。

清时县学日人记录

(引自:(日)中川忠英《清俗纪闻》卷五《鹿学》P310-311

综上所述,明清以后的地方孔庙建筑配置更加完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州、县,相应的规模和标准依次不同;布局图也多种多样,一般为三院或五院,平面规则,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建筑群均衡对称,建筑布局可根据环境和地形的变化而变化。除主体外,地方孔庙的空间布局一般包括前导和后部两部分:

中国古代地方孔庙的建筑布局

(清)孔尚任是曲阜尼山孔庙和书院的旅游路线

清人孔庙制图示

(1)孔庙主殿为大成殿,个别名师殿保留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的名称;殿两侧有东西两个阳台;以前是大成门,有的名戟门因宋政和元年(1111年)庙门改造二十四戟而得名,有的还保留着明嘉靖时的老名师门。

(2)乡贤祠、名宦祠建在大成门两侧,或在大成门前单独建造,如东西厢房;大成门前设有潘池和格星门,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前面,有的在池上架桥,有的在格星门两侧设有旁门,题为金声、玉振等名称;然后设置照墙,按照墙的标题“万人宫墙”,个别标题为“数人宫墙”。

(3)大成殿后一般设有崇圣祠。崇圣祠改为明嘉靖九年(1530年)增设的启圣祠,属于增建。由于地形的限制,一些孔庙建在其他地方。

孔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差别不大。有的还建有碑亭、礼乐亭等。,或者忠义祠、节孝祠、忠孝祠、孝友祠、节烈祠等附属建筑。,以及神厨、神库等祭祀活动的准备室,以及魁星亭、文昌亭等祈祷文化运动的建筑。

孔庙的“学”部分,“其制度包括明伦、斋房居士、斋夫供役、学田养廉、诗书辍学、祭器习礼、射苗观行、月课废墟劝惩。但与“庙”部分布局严格不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大多有南北轴线,布置儒家门、仪门、明伦堂(讲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一般来说,明伦堂在中间,前面有东西厢房,后面有尊经阁(大成殿后也很常见),前面有儒家门和仪器门(前庙后学布局一般没有仪器门)。只有这些建筑才能被称为完整的制度。此外,还有斋舍、儒学署和教骨馆(学校学官在教骨办公室)、教授厅(教师办公室)、敬一亭、洒扫公所(办公室及器具室,负责清洁,负责清洁工作人员)、会菜堂、仓库、射苗亭或观德亭等建筑。

更有甚者,如清时大同县学,明伦堂后特建太乙阁一座,实质上是道教的象征性建筑,列在学习中,不知何故。《道光大同县志·图考》不是全局观,只是图像阁。注意:“学宫图也是各志皆然的。第一阶段,著名的宦官和村民都没有异制。没有必要画画。...(太乙阁)这里应该有,而不是其他地方。“在表达太乙阁特殊性的同时,指出孔庙建筑配置的相似性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