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造型别致,别有韵味,在整个江南地区都流行颇广,因形状酷似高高仰起的马头而得名。

尤其在皖南地区,大片徽派民居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远看像一匹匹骏马,有着别样的动感美和韵律美,马头墙也逐渐成为徽派建筑最鲜明的造型特征。

马头墙如何而来?

马头墙起源于明代中期,徽州地区多为山地,可用耕地面积少,为节省空间,房屋分布较为密集,且房屋多为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

弘治年间,安徽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当时徽州知府何歆认为阻止火势的蔓延是防止成片火灾最有效的方法,何歆提出每五户人家共同建造增高的墙头,并将这个方法设为政令全城推行,故又称马头墙为“封火墙”。

▲浙江兰溪芝堰村

马头墙怎么分类?

五岳朝天式

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呈阶梯状,屋脊的长短随着房屋的高低而变化,造型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动态的美感。从梯级形态上看,屋檐通常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也可称为一叠、两叠、三叠、四叠,其中三叠、四叠比较常见。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在较大的民居建筑中,因有前后厅,进深较大,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为“五岳朝天”。高大雄伟、气宇轩昂,充分显示出房主人的财力或地位。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五岳朝天马头墙

无座头式

马头墙的墙头装饰称为“马头”或“座头”,也有比较朴素的马头墙形式不安装座头,仅以小青瓦装饰。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无座头马头墙

鹊尾式

鹊尾式也被称为鹤尾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马头墙形式,常见于明清时期皖浙区域。因座头是一块型似喜鹊尾巴的装饰而得名。形式十分多变,但都似鹊尾般高高翘起,有模仿喜鹊高立墙头,带来好运,抬头见喜的意味。

▲鹊尾式马头墙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印斗式

印斗式马头墙的座头是一块方斗一样的花砖,上面雕着吉祥图案,从侧面看上去,犹如一块庄严的金印,体现出房屋主人对于功名、仕途的向往。皖南地区富裕的徽商颇喜爱此类马头墙形式,希望以此激励后辈努力读书、奋发图强,实现入仕为官的愿望。

▲印斗式马头墙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朝笏式

朝笏式马头墙是将古代群臣上朝时手握的长板子造型做成马头墙的座头,简易型则直接用一块瓦片代表朝笏。有些朝笏式马头墙会将建造的朝笏板子起翘得十分夸张,两块瓦片叠加形成圆弧形,大约呈60°斜插在砖墙中,用以体现房屋主人的鸿鹄之志和想要后代入朝为官的愿望。

▲朝笏式马头墙

坐吻式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坐吻式是在墙头安装吻兽的马头墙形式,构造最为复杂,因此常建在等级较高的建筑之上,例如祠堂、寺庙等。坐吻式马头墙体现了屋主尊贵的地位,有祈求健康平安、辟邪除灾的意味,常见的吻兽有鳌鱼、天狗、哺鸡等。

▲坐吻式马头墙

如今,马头墙的审美意义已经大于实用意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在建筑上,常被设计师转化运用。在繁华的都市中也常能看到其存在,成为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地域装饰,有了更深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