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无声的歌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历史文化中最合适的物化形式。除了建筑本身提供的视觉效果外,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还具有更深的内在价值。可以理解,建筑是整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尺和文化心理的方向。

清流位于闽西,是武夷山东南麓向戴云山过渡的山丘地带。北宋元富元年(1098)建县,是“古汀八县”之一,面积1825平方公里,人口16万。清流作为闽粤赣边古黄连镇的一部分,也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衍播的中继站和集散地之一。清流有325个姓氏和118个行政村(住宅)。由于历史原因,明清时期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始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县文物管理部门基本了解了清流现有古建筑的遗存。

截至2009年底,全县古建筑30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6座。这些古建筑种类繁多,风格齐全,基本涵盖了封建社会晚期村镇建筑组合的各种要素,大部分保存完好,至今有人居住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著名历史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建筑学家黄汉民先生曾对这一文化遗存现象发表过评论:“保存如此完整的住宅群落,沿海地区消失,内地罕见”。

一、风水布局

历史上的清流客家人非常尊重传统的风水理论。每个村庄在肇基都有一个特定的风水名称,如赖坊的“仙人撒网”、江坊的“金盆”、东坑的“五马环槽”等。风水又称“堪舆学”,起源于商周,成熟于先秦,是中原先民研究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门学问。受中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南迁的管家群体对传统风水堪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执着的情结。

正如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说:“在古代建村之际,乃依堪舆学之言,选择最吉星源下筑,称永恒和顺也。一般认为,风水择地基于两个因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长期流行于闽赣边地区的风水学“形意派”和“理气派”,不仅是两个因素衍生出来的风水学门类,还关系到村庄具体形态的发展和单一环境的利弊,也关系到村庄、宗族、家族的兴衰。村庄选址基本定义后,对于每户的住宅,不仅要请地理风水先生选择基本定位,还要选择吉日土壤、奠基、安门、上梁。房屋的第一个方向取决于所处的山水形势,整个过程包括

寻龙、察砂、观水、点基、取向等步骤,其中龙、局、水三要素最为讲究。风水地理学家认为“龙主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因此,每一次风水勘探,首先看龙的生命旺死绝;水口在某个字上,生山生水。看龙脉,再看龙之祖山,再看龙分龙、过龙等。总之,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为了迎接龙,后龙山必树成林,郁郁葱葱。局是总脉分离的支脉山峰,必须被重重包围,像公堂格局,有旗有鼓,有印案,坐在家里,就像元帅升帐一样。水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为使水口回环,要筑坝植树等,因此清流境内的大小村落一般都有水口和树木茂密的后龙山。许多村庄在水口建有廊屋桥,也被称为“案桥”。廊屋桥有一个神龛来崇拜一个神。其目的是阻止财富(人才)运输,使村庄富有、富有、有才华。余朋的芹溪、东坑、蛟坑、长校的江坊、嵩口的围埔等村庄至今仍保存着风水案桥。村民们在这里“欣赏风和月亮,成为道场”,这是一个娱乐上帝的好地方。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风水理论,抛开其虚无和神秘的成分,实际上是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与人的统一。它包含了许多科学概念,如生活环境心理学、环境美学等,是古人简单生活观和审美追求的最终体现。

二、结构形式

一般认为,赣南、粤东、闽西等地的民居建筑都是从早期中原的庭院式住宅中诞生的,突出了大厅结构的严谨性和宏大性。然而,由于山区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限制,清流古民居呈现出多种风格的特点,包括长灌村“小屋”等“二十七井十八厅”的超大房屋,以及土墙梁和门户的小寒房。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赖坊为例,明清时期有106栋古民居,总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连片分布,街巷井然,堪称闽西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村里的房屋格局以祠堂为中心,聚居在一起,高低分散,尊严有序。宗教、文化、商业、交通、防御等附属建筑服从村庄的整体要求,形成支脉清晰、纵横交错的有机组合。而建筑本身精致朴素的造型、色彩和整体形象,则来自赖坊人自信而独特的审美观念。布局简单,造型精致,多为砖木结构,整体庄重优雅,传统的双面坡悬挂在重叠的山墙后面,中轴线对称分布,宽三到五间,大厅两侧,大厅前面是天井,根据大厅的实际需要,在大厅的左右两侧,水平房屋也被称为一到两个直,有些多到三个直,水平房屋层叠,如金鹏翅膀、照明通风、通风排水,庭院相套,营造出深度自足的生存空间。形成“前池后台中天井,左右保厝抱正厅”的布局特点。

在同坊各村留下的寺庙祠堂中,所有柱子都是砖砌的,辅以三合土“包浆”。上榫与木梁相结合,形成真正的土木结合风格,坚固耐用,持久无损。可以称之为这种柱梁结构的典范。这种材料方法不仅节省了木材,而且提高了建筑本身的可靠性。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赖坊独有的,在其他地方很少见。此外,清流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外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除了传统的中轴对称分布的庭院式住宅外,在清流的古民居类型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民居,如吊脚楼、堡楼等。明末清初清末,由于社会动荡,清流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土堡和山寨。这些建筑主要是防御性的,具有生活功能。它们是特殊时期的建筑类型。清流现有的土堡包括邓家田中土堡、灵地新土堡等。现有的山寨建筑大多位于陡峭的地形、罕见的人迹和易于防御和攻击的高山坡顶上,因此寨墙的防御设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更著名的是位于暖水村清宁交界处的石洞村、东坑村的太平古村、长校连环十八村等。

三、装饰艺术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清流民居的艺术装饰是整个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其装饰材料的优缺点和精致的装饰图案是否是门的标志。大多数阀门阅读家庭和富裕家庭,都非常重视房屋装饰的质量和品味。可以说,这些建筑的局部雕刻是整个建筑的彩色运动。附着在牌坊、石狮、石鼓、抱鼓石、须弥座、吻、角兽、脊饰、门罩、梁柱、瓜柱、垂柱、叉手、漏窗、雀替、斜撑、斗拱、隔扇、檐栏、挂落、栏杆上的砖、石、木“三雕”艺术,准确生动。这些雕刻与现代仿制品格格不入。因为它浸透了古人的思想和生产过程中的意识,所以很容易超过今天生产的浅薄。木雕多采用浮雕、圆雕、透雕和浅雕,巧妙雕刻龙凤麒麟、松鹤喜鹊、人物戏剧、四季花卉等图案,赋予建筑美感和舒适感。

砖雕主要用于住宅大门的门楣、门罩、墙壁等场所。和木雕一样,它的主题也极其广泛和丰富。包括花鸟动物和人物,包括神话传说、戏剧场景、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等,艺术风格简单简单,刀法刚性洗涤,气势恢宏,注重整体艺术效果。技术一般是浮雕和圆雕,场景紧凑,画面简单,但装饰有趣。石材多为当地村庄,主要用于住宅等建筑的基础、栏板、柱头、门框、门楣、门槛、门外鼓石、旗杆等生产材料。雕刻主要采用浮雕、透明雕刻、三维雕刻等技能。由于材料的限制和建筑材料功能的限制,使用不同,技术熟练,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笨拙的风格。

四、文化特色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人类的所有创造物中,最密切的关系是各种建筑,它是文化物化形式的结晶,代表着人类对生活理想的追求。每个时期的建筑都有一个独特的时代品牌,持久而不可磨灭。在清流古民居简单的外观下,沉淀了许多文化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门榜文化:在清流的古民居中,大部分都挂在正厅的大厅上,书中有三四个字,称为“门榜”。门单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显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例如,黄姓的“江夏堂”表明,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罗姓的“豫章遗风”,表明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展现家族世袭家风和高贵门第,用来标榜乡村,激励后人。例如,曾姓的“三省传家”、张姓的“相国遗风”、钟姓的“高山流水”、王姓的“三槐世德”、杨姓的“清白传家”、黄姓的“叔度高风”等,都以祖先震撼古今的动人融合为出发点,展现了后人,简洁而深远。

2.第号文化:清流古民居门额上一般刻有墨书“第号”或墨书,除了直接标明与家庭中出职官员名称相同的第号外,如“翰林第”、“尚书第”、“郎官第”、除了“医生”这个词,还有大量充满人文雅趣、书法芬芳的雅号。这些第一个简洁明了,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趣味。如南山村的“瞻衡”、“接白”、长校村“长庚焕彩”、江坊村“宜谷堂”、姚坊“秀一东山”、赖坊“迎熏”、“慕荆”、“来清”、“棠棣竞秀”、“彩映庚”、“则荆”等等。这些第号不仅巧妙地指出了大门的朝向,比如“瞻恒”,其中“衡”是北斗的别称,意思是大门朝北;“彩映庚”,“庚”指西方,意思是大门朝西;“迎熏”,熏风向南,说明大门向南开。此外,在这些字面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平衡”具有正义和公平的含义,“熏蒸”是温暖和顺利的,“庚”也指多金和谷物西部署。这些话融合了许多美好的愿望,优雅而恰当。它们是上帝的笔触,显示了古人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写作技巧。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简而言之,虽然列表和第一个只有三四个字,但它的内容丰富,意义深远,首先,每个列表都是一个“微家谱”,包含大师的历史信息,是客家尊重祖先,家庭繁荣的象征,也是研究家族历史、客家迁徙历史、民族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其次,“门榜”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分支客房的客家人可以从“门榜”中汲取力量,树立“年深外境都在我们的家乡”的进取抱负。第三,通过门榜获得同一群体的归属感,提高分支居民的社会地位。第四,“门榜”在教育后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门榜”都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淳朴的门风、艰苦的创业精神,用于培养后代。它在创造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和谐之道:在清流现存的许多古民居社区中,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其建筑内部空间僵硬、密集的布局风格与宽松疏朗的外部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祖祠、坪场、道路、水网、邻里之间的屋檐滴水、里巷小巷等村庄的公共活动,其边界和四个方向的范围将由村民自觉严格保护。在清流的许多村庄,由于地形和地貌的限制以及人口的繁殖,许多居民的住宅变得狭窄。即便如此,村民们也不会占用邻里的一寸宅基地和公共空间。门道的方向、门的方向、基址的高低、房屋的等,将根据当地约定的惯例与邻里协商确定。

在同族分支和外姓之间,面对与家族兴衰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房屋安置、坟墓建设和祠堂建设,我们也会坐下来友好协商,妥善处理这件事,符合造福他人、和谐共存的原则。因此,在清流的古村落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除非房屋水平因上升趋势而分散,否则房屋的高度一般与前后左右的房屋相等,房屋角落的翘曲部分大多是一致的,而不是“退出”。在选址时,不同家族的祖庙、家庙等重要建筑强调“来龙不二,堂局不冲,消遣不忏悔”,各成一局,不相互干扰。这种“和而不同,同荣共生”的生存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祖先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是这种“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自己和人,善待邻居”的生活方式维护了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健康运作。在创造和保存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附着在其上的文化积累也让后人思考和赞美。

清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