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建筑有比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要求,因此古人重视堪舆学(又称地理学、风水学),实乃古人探索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的总结,是古人从天人关系的感悟中所产生的深入思考,不应简单地斥之为迷信或伪科学。本期我们来看看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选址规划。古人认为这关系到国家与种族的命运,应体现传统的礼仪观念与天人相应目的。西晋首任晋安郡严守高,创筑郡治子城即敦清堪舆名师为之相地定位。

其中首重“龙脉”所在,注重气势脉络的都邑形胜,即山峦的来龙去脉与城邑凭依。讲究空间布局;注重水源的利用(“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认为水能聚气,以环抱状为优,因福州城外江流有乌龙、白龙二江环绕,城内密布诸多河流沟浦,以为城市的血脉循环。还要注意城市内外交通的便捷与安全防御的要求。此外,建筑者还考虑传统文化理念中的象征与隐喻,如以人体之四肢与经络穴位作比喻,穴为阴阳交会之枢纽,象征生生不息;内部沟通联络,犹肢体部位与脉络舒展。《易经》曰:“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城市布局要体现人类的生存理念。

古代文化的最高准则,在于实现“天、地、人”三才的统一。故从风水学角度考虑城市的选址,重在确定城市外部环境的安全、稳固,体现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方便。从总体上看,注意城市空间组织的合理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做到人文与天文、地理的和谐。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例如福州城市建设规划的出现,有记载的应从西晋首任晋安郡守严高开始。他为创建郡城,传说找了著名堪舆师郭璞,咨询新城的定位、朝向及规模等。相传郭璞为此而作了《迁城记》铭刻于石,其铭曰:“泰康之载,扦插瓯基。四邑牢城,层峦三径。洪许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千载不杂,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其城形状,如鸾如凤。势气盘拏,遇兵不惊,遇荒不饥,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废而复兴。”这一铭记被称为“近形家言”。是否真是郭璞之言,无从考实,但其记载说明,应是有所咨询而传留下来的城建规划说词。

古人认为,城门以迎山接水为佳。不开东北门(鬼门)。东门应高于西门,所谓青龙砂高于白虎砂;北门楼要高于南门楼,为达藏风聚气之目的。北门为迎气门,接得水,迎生气,门楼要高大,以枕山为便。从美学上看,自北往南利于赏景观风;从高处俯瞰,可以观览全城情势,控御街坊市井。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进而以全城的主要建筑群(衙署、学宫、寺庙、坊巷、民居及官学、书院),自北向南,左右对称布局,构成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各种公共建筑也绕轴展开。衙署背靠祖山(主山),面对朝山(案山)形成对景;还有左右连绵之高山为辅倚,以壮城邑之形势。以中轴线控带城市的规模,以城池围护市井的格局,保障城市的安宁。

古人重视水源的利用,规划以水流环抱全城。因为传统文化重水,认为“水善利万物”,是生命的保障,财源的象征,是人才的孕诞者。故须临水建城,或引水入城,以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保障生态与生活,体现“环抱有情”的意象。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二)村落民居区位选择。中国传统居住方式是聚族而居,故重阳宅经营。清人姚廷銮在《阳宅集成》中称:“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首发,水须环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说明古人对民居、村落住宅选址重在山形水势,也是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选址在背山面水之地:靠山状如交椅,远处面山则势如笔架,主文运;前有溪水如玉带环腰,以进财聚气。在住宅建筑中,确定选址方位的程序是:一看山脉(龙脉),二看水口,三看来水,四看分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选择住宅方位与山水的最佳配合。

乡野之间的聚落建筑,包括土楼和大户民居,对左右前后四方位置的甄选,都注意到屏山、案山的来龙去脉,有法度方面的讲究。要求建筑高低错落有致,远近搭配相宜,大小层次分明。房址选择在好山水、多草木、肥土壤、便耕作、善守御、利交往、富光照的地点。从生态环境看,在于选择空间大、视野宽、空气好、生态美、余地足等优越条件,以保证现实生活的优裕、安宁与将来的发展。

浅谈古代风水学在古建筑规划中的应用

(三)城市庭院建筑布局。富贵人家的宅第建筑更为讲究,他们借助风水学指导,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表达富于变化的审美价值。大建筑群也以庭院布局为基础,其区别在于规模、用料和精细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