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婺派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流派,是浙江金华各县市包括婺文化区内的百姓数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代代传承的文化成果,是值得传承和坚守的精神家园。故而,我们觉得有必要认真的解读它,全面深入地研究它,认真负责地保护它,并满怀热忱地把它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

东阳卢宅中轴线俯瞰

婺派建筑的不断发展

婺派建筑是指在浙江金华各县市(特别是东阳、义乌、浦江、永康、磐安、武义),以及市域外围婺文化区内保存下来的明清大宅院式居住建筑,区别于这些地方的普通民居。

据文字记载,唐代时东阳便有婺派建筑存在。明朝时,婺派建筑进一步发展,现存最早的婺派建筑便建于明朝早期。清朝是婺派建筑发展的繁盛期,修建了很多代表性的宅院。但作为一个单独的建筑派别,婺派建筑被学者和专家关注的时间只有60年左右。“婺派建筑”这一概念被提出和被认定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可谓十分“年轻”。

东阳前宅村让德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金华各县的古民居被人们误以为是徽派建筑。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我们提出“婺派建筑”这个概念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认为,婺派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建筑流派,是金华各县市包括婺文化区内的百姓数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值得传承的精神家园。故而,我们有必要认真地解读它,全面深入地研究它,认真负责地保护它,并满怀热忱地把它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

在婺派建筑中,最经典、最常见的基本单元便是由13间房子构成的三合院——“十三间头”。它由3间上房正屋、正屋两边各2间的“洞头屋”、左右各3间的厢房、1个大院落组成。

“十三间头”的上房与左右厢房一层的明间均为堂屋,明间的两旁为次间。上房的堂屋用于祭祀、会客,厢房的堂屋则作为起居室、小客堂使用。上房和厢房的次间是家里的卧室。一层的4间“洞头屋”一般作为家中的厨房、厕所、猪舍以及堆放农具的杂物间使用。二层较为低矮,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主要用于贮藏粮食、放置被褥等,农忙时节也可以作为雇工的临时住所。

明朝是“十三间头”的摸索、尝试和成型期。明朝早期,东阳尚未出现真正的“十三间头”住宅。明朝中期,开始了实践和尝试,比如在院上方与两侧布置“H”形的走廊。东阳的李宅便是由13间房组成的三合院,但布局还不是标准的“十三间头”。到了明朝晚期,“十三间头”作为当地建筑的基本单元已经成型,但仍没有达到标准化、科学化的程度。

清朝是“十三间头”的定型、发展、繁荣期。清朝早期,“十三间头”逐渐完善、定型;清朝中期,“十三间头”被士大夫家族和富裕人家大量使用,继而推而广之;清朝晚期,“十三间头”进入了精装修以及院落扩容、嫁接的巅峰期。

武义县俞源村邻水老宅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民国时期是“十三间头”的摇摆、选择、淘汰期。民国前期,“十三间头”基本单元仍被民间高度赏识,甚至在东阳出现了融木雕、石雕、堆塑、壁画、砖雕工艺于一体的极为完善、科学、精美的宅院。当时,还出现了一些改良的、融入了西洋文化的三合院、四合院“洋房”。民国后期,时局动荡,经济萧条,虽然“十三间头”的结构在当时仍然有所保留,但在改良过程中渐渐地显现出被淘汰的趋势。当时的民居建筑中出现了罗马柱式栏杆等西方建筑符号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与民国前期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建筑装饰中的雕刻显得更加简约,并出现了莲藕、葡萄、鱼虾、蝴蝶等民间题材的图案。

义乌市黄山村八面厅

独树一帜的非徽大宅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流派与建筑体系,婺派建筑有五大特征:马头墙、敞口厅、大院落、大户型与精装修。有的特征是婺派建筑所独有的,如清水白木雕的梁架和门窗装饰、三间敞口厅在住宅中的应用等;有的特征虽然也存在于别的建筑派别中,但在细微处有不同,如婺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显得更为精致,大院落在功能安排上更科学等。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五花马头墙似飞如跃。在婺派建筑的“十三间头”三合院中,有前、中、后六道高出屋顶的防火墙体。婺派建筑中的每道防火墙都做成两次跌落的阶梯式对称形状,金华各县市称其为“五花马头墙”。五花马头墙左右对称,三层平砖叠涩出三条线脚,最上端盖双坡小青瓦,施甘蔗脊,端部用微微翘起的“喜鹊尾巴”或“草龙首”等形式收头,线脚下硬抛方部位画着墨线锁壳、卷草等图案,显得特别精致、灵动、美观。远看,五花马头墙酷似仰天长啸的白色骏马,似飞如跃。

婺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与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都是粉墙黛瓦,粗看很相似,但细看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为屏风墙,不对称、不起翘、无墨画,像屏风一样,有源远流长之感,与婺派建筑马头墙的风格、气质及文化内涵全然不同。

三间敞口厅气势恢宏。“十三间头”上房厅堂的敞口(即门面)没有围护的墙体,这类厅堂在当地被称之为“敞口厅”。常见的敞口厅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仅用上房的底层明间做敞口厅,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如东阳卢宅肃雍堂第九进的上房;一种是把上房的三间底层房屋都做成敞口厅,俗称“楼下厅”,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如东阳怀鲁史家庄花厅;一种是将上房由两层合为一层,做成敞口厅,常见于由“十三间头”扩成的两进式结构“廿四间头”中。在“廿四间头”中,一般前一进的三间上房为敞口厅,建筑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空间容积为600多立方米,特别宽敞、恢宏、明亮,如东阳横店的瑞芝堂、瑞霭堂等。

三间的敞口厅一般是家中举行大型祭祀、红白喜事以及议事、迎宾的场所。一间的敞口厅是家里进行年节小型祭祀的场所,也是平时老人休闲和训教子孙之处。婺派建筑敞口厅的做法在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以及其他地方民居中均不多见。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东阳卢宅肃雍堂的三间敞口厅和大院落

大院落应天接地。与南方很多民居中空间狭小的“天井”不同,婺派建筑“十三间头”的院落宽敞而明亮,俗称“门堂”“明堂”,风水中又称之“天气”,是整个宅院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气口”。婺派建筑中的院落方方正正,面积一般在120平方米以上,开阔而敞亮。这里是家中晾晒衣物和谷物的空间。

大户型南北少见。不同于一些地方的民居的上房、厢房、倒座房各自独立,“十三间头”是不多见的建筑完全连成一体的大型民居。可以说,婺派建筑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十三间头”一般总面阔为29米左右,总进深达20米以上,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其中,院落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一层的建筑面积便达到470平方米左右,两层合计总建筑面积将近1000平方米。而徽派建筑中基本建筑单元的面积则小得多,不及“十三间头”面积的1/3。

装修技艺高超。婺派建筑的装饰集木雕、砖雕、石雕、壁画、彩绘、堆塑、瓦雕、磨砖、墁地、铜艺、铁艺、锡艺、竹编、小木以及匾额、彩灯等于一体。东阳清水木雕是婺派建筑装饰的“主角”之一。东阳是闻名海内外的“东阳木雕”的原产地、大本营,有“百工之乡”的美誉和“泥木工仓库”之称。东阳白木雕应用于婺派建筑的梁架、门窗等部位,采用白坯不上油彩成活的工艺。它真实地显现出木头的天然色彩、纹理与质感,也更能凸显匠师们一刀一凿精雕细刻的技艺。它与上朱漆、贴金箔的广东潮州木雕不同,与满地雕花又上彩漆的徽派木雕也不同。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婺派建筑中的砖雕是泥坯雕,即在泥坯阶段先雕刻,然后进窑焙烧成形;徽派建筑以及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砖雕,是在烧制后俗称“青金石”的熟砖坯上拓印图样雕刻而成的。婺派建筑的泥坯雕表面圆润、光洁有包浆;徽派建筑的熟坯雕表面素雅、细腻无光泽。可以这样说,木雕、砖雕、石雕、壁画、彩绘、堆塑、瓦雕、磨砖、墁地、铜艺、铁艺、锡艺、竹编、匾额、对联、彩灯等几十种装饰工艺集于一宅,这种场景估计除了皇宫、相府及为数不多的豪门巨宅外,只能在东阳、义乌、浦江、武义、永康等地的婺派建筑中看到。而其中最不容易的是在装饰过程中,将几十种装饰方法统一、协调在同一文化体系的比例、尺度、风格、品质与格调当中。

“深藏不露”的民居杰作

婺派建筑“深藏不露”,在消防、通风、排水设计等方面都深藏着古人的智慧。

风水选址方面的智慧。婺派建筑在选址方面遵循传统的风水观。村庄多选址在依山面水,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格局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是,金华人建房并不拘泥于坐北朝南的朝向,而认为藏风聚气就是好地方。比如,东阳卢宅肃雍堂朝南偏西30多度。婺派建筑中的宅院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并且中轴线要有一个好的朝向。比如,卢宅肃雍堂就不偏不倚地遥对数公里外的笔架山。另外,婺派建筑的宅院特别讲究平面方方正正、不缺棱、不掉角,寓意圆满。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东阳卢宅肃雍堂遥对数公里外的笔架山

资源利用方面的智慧。为了缓解了水患和一劳永逸地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一些村庄根据地形的高低差开渠凿堰,然后引水进村。婺派建筑的屋顶设计有檐沟。下雨天,雨水通过檐沟流入落水管,然后通过落水管流入窨沟,再贮于走廊下的水缸中,作为消防备用水。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惟善堂的走廊下就埋了18口水缸。平时,可以从里面取水用于洗涮物品和浇花,失火时可以就近取水,十分方便。

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十三间头”在四五百年前就出现了,可算十分超前的设计。“十三间头”三合院建筑设计得高低错落,虚实变化安排得章法得宜,进退尺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黑白两色配比恰如其分,线性块面设计妙不可言,比例尺度都深具内涵,手法运用十分成熟。在使用功能的设计上,婺派建筑讲究实用、动静皆宜,可以让几代人住得下,分得开,合得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在空间序列设计方面,以东阳卢宅肃雍堂为例。该堂按功能分为主出入口区、过渡区(曲尺形甬道)、候备区(第一进大门至第二进仪门)、迎宾接客区(第三进肃雍堂大厅至第四进同乐堂)、居住区(第五进乐寿堂至第九进世雍后堂)。前四进对外开放,第五进至第九进供内眷居住。婺派建筑还把线性、块状,开敞、闭合,明亮、幽暗等不同空间处理手法进行了有机组合,从而巧妙地获得空间序列的艺术效果。

专业配套方面的智慧。婺派建筑十分注意防火,在消防设计方面颇为讲究:一是“十三间头”被设计成3个甚至5个防火分区,即便失火也不会祸及整个宅院;二是宅院中有通畅的“卄”型、“╥”型、“H”型走廊作为安全通道,并配有六七个出入口,出口间距都在25米以内,发生险情时可以迅速地疏散人员;三是宅院中的院落十分宽敞,可以作为消防作业区。婺派建筑中的走廊不仅多,而且通畅,出入口也多,加之有大院落接地通天,通风效果非常好,光照也充足。院内有石质明沟,地下的阴沟也与院落外的水系相衔接,排水很迅速。东阳卢宅肃雍堂在1989年7月23日曾经遭遇特大洪灾,进水达1.72米深,但雨停后不到半小时,水就全部排干了,可见排水之高效。

婺派建筑:另一种粉墙黛瓦的民居典范

材料应用方面的智慧。古时金华各县市平原地区建造大宅院多用青砖筑墙。这些青砖的烧制质量和磨制技术十分高超,砌成的墙严丝合缝,非常平整。各县市的山区则多用生土夯筑墙,也有用鹅卵石、片石、火山石作为砌墙材料的。金华各地砌筑溪流堤岸、坎头、石阶、栈道乃至小街小巷的路面时大多用天然的鹅卵石、溪滩石作为材料。东阳卢宅肃雍堂大厅有一条天沟,在石槽上用锡板作防水材料,500多年来从没漏过水,十分罕见。

松阳县杨家堂村的夯土墙

聚落形成方面的智慧。“十三间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构造方式。作为“基本单元”,它可以纵向扩展成二进院,即两个“十三间头”组合,民间俗称“廿四间头”,还可以纵向发展成三进、五进甚至九进的大建筑群,也可以向纵横两个方向扩张。例如,东阳六石下石塘村的润德堂,横向总面阔为70米,总进深为50米,整个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当有几个大建筑群出现时,聚落就形成了,村庄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