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不仅是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分。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的主厅,屋顶上有一些动物装饰瓷砖。根据它们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和定义。
1:龟尾(或称龟吻、龙吻或正吻)
指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两者相对口吞正脊,又称正吻或吞脊兽。早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尾”的称号,南北朝时期各国都在使用,直到后世,历代都在使用。自唐代以来,“吻”二字被广泛使用,宋代民间称之为“吻”也比较普遍,大概是因为当时吻的形状多张口吞脊。因此,又有一个名字叫“吞脊兽”,多用于清代。从元末到明清时期,吻的形象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龙的形象更加清晰,直到完全成为龙体,因此“龙吻”的名字应运而生。
2:垂兽及戗兽
正脊两端有四个垂脊,两个结构,形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为兽前兽后两部分,垂兽后称为垂兽,垂兽前称为角脊。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中,歇山式屋顶更为特殊。除了正脊和四个垂脊外,还有四个峰脊。垂脊端有垂兽,峰脊端有峰兽。
3:正脊兽
城楼或一些府第建筑的正吻通常改为“正脊兽”。正脊兽又称“望兽”,俗称“带兽”,其形象与垂兽相同,放置时应将兽的嘴唇朝外。
4:走兽
角脊上的一排动物被雕刻成动物(或脊椎动物)。前者被称为仙女(宋代被称为妃子),后面的一排小动物被称为蹲着的动物,宋代被称为蹲着的动物。这些小动物使用的类型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它们的朝代和建筑水平。
(1)套兽
套兽是仙人下角梁预留榫上的兽头陶瓷装饰构件,既美化了檐角,又保护了角梁顶部免受雨水侵蚀。
(2)宝顶
主要用于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特殊形式:保存尖顶。保存尖顶的应用可以很早地追溯到原始社会。主要用于小建筑屋顶或陡峭的屋顶。它的特点是没有脊柱,无论有多少斜坡,最终都“保存”在一起。在顶部交叉,然后用宝顶覆盖。
宝顶的形状多为须弥座加珍珠的形式,偶尔也会做成其他形式,如宝塔形、炼丹炉形、鼎形等。常见的宝顶形式可分为两部分:宝顶座和宝顶珠。无论屋顶平面是什么形状,宝顶的顶座平面大多是圆形的,顶珠大多是圆形的,但也可以做成四方、六方、八方形等。
宝顶可用于存尖建筑,偶尔也可用于正脊。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装饰艺术具有民族特色和魅力。建筑屋顶装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