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数是古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基础。有了模数,柱高、斗拱高、梁檩条长度、屋顶坡度等重要参数可以根据固定比例(权衡)计算出来。古人采用模数制度。一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合理美观的结构,二是准确制定建筑预算,防止偷工减料,便于监督管理。
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营造则例》都规定了相应的模数与权衡。
《建筑法》规定材料分为8等,每等材料都有相应的分数,材料宽度分为10分,材料高度分为15分。也就是说,分数:材料高度的1/15,材料宽度的1/10。
清代规定材分为6寸、5寸等11种.5寸、5寸、4.5寸、4寸、3.5寸、3寸、2.5寸、2寸、1.5寸,1寸,每半寸一级。
单材和足材是宋代出现的木构件尺度标准。根据宋朝的《法国建筑》,单材高15分,厚10分。有时也叫一材或材。单材起源于古建筑梁架中的方桁,即梁。
足材与单材相对应,是指比单材尺寸增加的材料分数,即添加材料的人称为足材,即两层方之间的间隙部分。一般来说,根据15分材料和6分,足材料为21分。因此,足材料也通常被称为一材料一材料。
斗拱的权衡
在斗拱的大型建筑中,单材拱材与足材的区别,单材。
单材栱
一种大木作斗拱,主要用于每一个存斗架的内外拖架,清式瓜托、万托都是单材托架,受力小于正心托架,故称单材托架。
单栱造
宋式大木的术语与重型拱形相对应。铺设跳头上只有一层水平支架(如令牌支架),上部支撑木或素色支架,同时不需要慢型支架。单个拱形跳头上的提升高度为两种材料和一种。
足材拱
脚支架高21分,宽度仍为10分。脚支架高度的额外6分是上下支架之间的间隙高度。当泥支架上有慢支架时,两个支架之间的间隙通常用木条填充,称为暗支架。其截面规定为高6分,宽4分。
柱高与柱径的权衡
在有斗拱的大型建筑中,根据斗拱尺度确定柱高和柱径。在没有斗拱的小型建筑中,面宽和深度由柱高和柱径决定。
檐柱是最外层的一排柱子,大型建筑檐柱高约60斗口,平梁高约2斗口,斗拱总高约9.2至11.2斗口,共70斗口,檐柱直径6斗口。
就面宽而言,以大式九檩条或七檩条周边走廊为例,明间7存77斗口丈9尺2寸5分,次间6存66斗口计1丈6尺5寸,梢间6存或5存口计1丈3尺7寸,廊间2存2斗口计5尺5寸,注意存当坐中。
小型建筑檐柱高度约为明间宽度的十分之八,柱径约为柱高度的十分之一。(柱高八尺,面宽一丈;常见的七六檩建筑宽度与柱高之比为10:8;五四檩建筑宽度与柱高之比为10:7)。
收分与侧角,升起
收分:柱根与头部直径不同,下大上小,收分尺寸一般为柱高的7/1000或1/100。
侧脚:侧脚指柱脚向外移动,使木结构更加稳定。侧脚尺寸和收分尺寸为1/100或7/1000。
唐宋建筑中常见的崛起,夸大了日本仿唐建筑的崛起,但也强调了这种仿古建筑的特点,使唐、日、明清建筑的区别一目了然。
下出,上出和山出
从檐柱到台明皮的距离称为下出。
上出:上出又称平出水,是从檐柱到飞(檐)椽皮的距离。
山出:山出是从建筑物表面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柱子到建筑物表面宽度方向台基外皮的距离。通常尺寸是墙厚+金边尺寸(2寸)
为了保护石台基不受雨水侵蚀,上屋檐比下屋檐长,下屋檐一般为上屋檐的4/5,空部分称为回水。同时,为了防止雨水回流到基础,回水部分一般铺设方形砖,少数也铺设石材,称为散水砖。一般散水砖内外高低,以确保雨水外流,在北魏建筑遗迹中,出现了散水砖的做法。
散水内口应与台明土衬石找平,外口应与地面找平。同时,散水排砖应从建筑出角开始,以出角能排出整块好工作为原则,将破活赶到窝角,即保出角,扔窝角。
古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固定规律。根据等级和规模,首先确定基本模量的值。斗拱和柱高柱径确定后,屋顶梁檩条架的转换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