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成就;官方古建筑是其精髓之一。它们技艺精湛,工艺精湛,建筑宏伟壮丽。这是中国古都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官方建筑建筑技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北京紫禁城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基于中国古代建筑建设技术形成的一套完整、严格的汉族宫殿建设技术。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工作,并逐步培养技术人才。

官方古建筑的创作技巧,又称“八大作”,分为土作、石作、搭材作、木作、瓦作、油作、彩画、装饰作。本期重点介绍了木材作品的基本结构,以便窥视。

木材分为大木材和小木材。大木材主要是指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结构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吊梁结构。大型木材的结构规格多种多样,大部分是提前加工制作,然后运到现场组装。所有部件通过榫卯连接,非常牢固。

抬梁式构架

吊梁框架,又称“叠梁框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框架形式。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木柱顶部沿房屋深度方向架起几层木梁。将梁放在柱子上,梁放在短柱上,短柱放在短柱上,层层落在屋脊上,然后在每个梁头上架檩条来支撑房屋的椽子。木梁从下到上逐层缩短,短柱或木块在层间垫,小柱或三角形支撑在顶梁中间,形成三角形梁架。梁架内的短柱或木块又称蜀柱。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檩条在梁架的两端和最上层的蜀柱上架(lǐn),檩间架椽(chuán),构成双坡屋顶房屋的空间骨架。坡顶的重量通过椽、檩条、梁、柱依次传递到地表支撑面。也就是说,用前后檐柱支撑四椽,用上再立二童柱支撑平梁。吊梁架构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坚固耐用,内部使用空间大,能产生宏伟的气势,造型美观。

穿斗式、吊梁式、干栏式、井干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建筑的规模、平面组合和外观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和材料特性的限制。

榫卯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榫卯(sǔnmǎo),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等设备的主要结构模式,是两部分凹凸部分的结合。突出部分称为榫(或榫);凹进部分称为榫(或榫眼、榫槽)。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柱、梁、柱、檩条都是用榫卯连接的,称为柔性连接。榫卯抵消地震力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缝隙和拉结。榫卯的缝隙和拉结使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具有独特的抗震能力。

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榫卯结构的实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如何用榫卯技巧建造房屋。唐宋时期,人们用它来修建木拱廊桥,它可以耐用,而不用钉子和铆接。例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根据结合作用对几十种不同的“榫卯”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种主要是表面与表面的结合,也可以是两边的结合,也可以是表面与侧面的结合。如槽榫、企业榫、燕尾榫、穿带榫、榫等。

另一种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水平和垂直材料的丁字组合、角组合、交叉组合、直材料和弧形材料的延伸组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钩榫、钉榫、半榫、榫等。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另一种结构方法是将三个部件结合在一起,相互连接。除了上述榫卯结构外,这种方法是一些更复杂和特殊的方法。如常见的有角榫、长短榫、肩榫、粽角榫等。

中国古建筑由榫卯连接组成,框架稳定,可轻松支撑屋顶材料的重量,墙体只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

“墙倒而屋不塌”是因为建筑柱的柱根不是插入地下,而是浮在基础上的石头上。这种柱根的摆放方式称为“平摆浮架”。其连接方式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柱根平放在柱顶石上。地震发生时,柱顶石表面反复移动,不仅隔离了地震,而且地震结束后,柱根基本可以恢复到初始位置,无任何损坏。同时,柱梁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形成的稳定系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古建筑故宫的木制之美

建筑物的柱根不是插入地下,而是平放在柱顶石上。在地震作用下,柱根在柱顶石上往复移动,产生摩擦滑移隔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