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琉璃是低温铅釉陶的习称,是宫殿、陵墓、寺庙、寺庙、宝塔等建筑中常用的装饰材料。

1、历史渊源

汉魏时期

中国建筑玻璃的生产和应用直到汉代才出现在古籍中。《西京杂记》有一段与玻璃制品有关的记载和描述。这段记录可以表明,文章中描述的绿色玻璃是中国古代玻璃中类似玻璃的玻璃制品。由此可见,从西汉时期开始,皇室就用玻璃作为室内装饰,“窗廊大多是绿色玻璃,也可以拍照”。看来建筑上的玻璃装饰效果很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促进了中国烧制工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流动玻璃烧制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中国人在古釉的基础上使用烧瓷技术,可以标准化成批量生产玻璃产品。

隋唐时期

隋朝时期,由于南北朝战争不断,朝代变化频繁,都城难以确定,更不用说宫殿的建设了。为皇家建筑服务的烧制琉璃技术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使用烧瓷技术作为一种尝试,烧制绿色瓷砖,结果与真正的玻璃没有什么不同,从而恢复了失传的玻璃烧制技术。

唐代在建筑领域,皇家建筑釉烧制技术与国外釉烧制技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出现了釉烧制技术的黄金发展时期。

宋金时期

北宋琉璃烧制技术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位于开封佑国寺的琉璃塔是用琉璃材料装饰的建筑代表作。

金灭北宋时,大量工匠从汴京掠夺到燕京修建皇城。公元1151年,金朝开始修建皇城金中都,大规模修建宫殿陵墓建筑,如此频繁地使用琉璃瓦,促进了中国琉璃瓦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2、工艺特征

造型

琉璃渠窑烧制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装饰品。它一直由皇家“天堂车间”制作,不允许随意创新和变化。皇家建筑各部件的形状从末代演变为明清时期。

题材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玻璃构件的性能主题非常丰富,应用于不同等级和规格的建筑中,包括人物、动物、植物、野兽、几何图案等主题。其中,野兽是装饰内容的主体,主要出现在皇宫部门,其他主题应用于相对轻松的环境或作为辅助装饰内容。

原料

釉料独特: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是一种含铅烧玻璃的基釉,具有明亮透底的特点,是传统釉料的正宗配方原料。

坩埚土是中国北方烧制瓷器和琉璃瓦的优良原料。琉璃窑使用的原料是独特的坩埚土,可以选择精细的材料,可以先采样试烧,达到标准后方可使用。这种坩埚在土壤中的特点是,虽然它是黑色的土壤,但它在素食燃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空白。因此,琉璃渠官窑的琉璃胎呈月白色,坚硬,易挂釉,不脱釉。

3、工艺流程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琉璃烧制工艺流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前期准备

选料

烧琉璃的工艺流程首先是选材。烧琉璃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琉璃渠村对槐子山的坩埚土,开采出来的坩埚土也要选择。选材标准以含铁少的坩埚土为主,使烧出的胚胎变白,堆土中含铁多的胚胎变红,影响釉色的艳丽。

晒干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选好材料后,将原料拉回窑场晒干,因为开采的原料含有水分,干料容易粉碎碾压。

配料

新坩埚土需要添加其他原料,如叶蜡石、熟瓦等。主要用于提高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抗变形能力,比例一般在15%左右。

粉碎

就是粉碎干燥后的堆土,粉碎后的材料一定要细得像面粉一样。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阴泥

接下来要洗,也叫咽泥。就是建几个大池子,把准备好的材料放进池子里,放水浸泡。水量以饱和度为准。根据产品生产要求,时间应为7~8天。

搅泥

又称炼泥,传统的搅拌方法是人工搅拌,主要是脚踩或用泥叉掉泥,要求至少三次,踩泥或掉泥越多越好用。

琉璃制作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稳作

又称“吻作”,是“上三作”的第一部作品,该工艺主要是完成琉璃制品的设计、构件造型和制作模具。

窑作

素烧,又称烧烧。烧窑是“上三作”之一,称为“富作”。密作要求技术性很强,这个过程主要是装坯窑、烧窑、出窑。

釉作

古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及工艺

釉作是“上三作”之一,主要配釉、上釉、烧色。

4、传承保护

玻璃烧制技术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玻璃制品形式多样,色彩鲜艳,造型丰富,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历代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美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玻璃建筑也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琉璃烧制工艺是我国低温铅釉陶制造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琉璃烧制技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