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明代唐寅曾有一首诗:“世界的天堂是吴忠”。吴忠位于太湖的核心,是橘市桑村的东山和天堂的洞庭;它是一条路直,有许多古桥,古街蜿蜒,庭院深邃。。。这些古镇古建筑完全保留了儒家文化的“耕作与阅读”传统和江南独特的吴地生活特色。

近日,“世界天堂-吴县文物数字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再现了吴县的文化遗产、建筑遗迹、历史村、水陆交通网络。这些村庄也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比较吴县太湖东山、西山民居的特点。

吴县的乡村地图位于吴县。这些古村落、古镇和古建筑完全保留了江南儒家文化的“耕读”传统和吴地鲜明的生活特色。目前,吴县明代住宅114栋,清代住宅200栋。主要分布在东西山风景区,多为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民居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东山民居的特点。历代东山有许多名门望族,他们的宅第园林也保存了下来。现有明清建筑约占全镇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三,其中古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空包建筑37处。明清建筑有凝德堂、明善堂、绍德堂、春在楼等。这些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沿中轴线深度发展,也有横向分布,通常是三到五进,前低后高。前后由庭院、天井、塞口墙隔开,中间有砖雕门楼,旁边有设备,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通道。其中,规模较大的房屋设有左、中、右三条备弄。整个房子通常被院墙包围,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一般住宅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对外,有门厅、茶厅、正厅,有的还有花厅;后面是卧室,一般都是建楼,楼下的大厅。有的建有南北对称的两栋楼,楼与楼之间由双层走廊与厢房相连,俗称“走马楼”。

东山的民居既有庄重朴素的深宅大院,又有小巧玲珑的园林建筑;既有豪华的房子,也有与名人有关的房子;既有官方的,也有房子。

春在楼 甘蔗脊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南宋时期形成了明善堂砖雕门楼陆巷古村陆巷古村。明中期以来,陆巷村日益繁荣,其间陆巷村诞生了状元,探花各一人,进士11人。陆巷村于2007年被公布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村。古村落面积约35万平方米,至今仍保留以一街(紫石街)、六巷(文宁巷、康庄巷、韩家巷、旗杆巷、固西巷、姜家巷)、明代村落格局以三港(寒山港、陆巷港、江湾港)为框架。目前,明至民国仍有44栋建筑,其中明代仅有19栋,居江南古村落之首。这些建筑类型包括祠堂、牌坊、客栈、住宅、公共消防用房,时代跨度大,类型丰富。其中,吴中三祝堂歇山四破碎翼的做法相当罕见;遂高堂是明中时期的建筑,年龄明确。总之,陆巷村选址精美,规划合理,历史遗迹丰富,是江南太湖地区山村聚落的缩影。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陆巷会元牌楼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中,有一个王锅,是明代的户部尚书,吴中陆巷的人。明成化十一年,王家在街上建了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牌楼,以分享自己家的喜事。虽然这些牌楼在历史上已经被破坏,但现在已经修复和重建了。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牌楼是东山历史上唯一的古牌楼,现已是陆巷的标志性建筑。也许在这组牌楼的启发下,在明清时期,陆翔诞生了1名状元、1名探花、11名进士和46名举人。近代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0多名教授诞生了。虽然属于江南文化圈,但与皖南、浙南相比,类似牌坊的纪念建筑并不多。大家族的祠堂和士大夫的宅邸往往刻意追求低调。惠和堂

位于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的惠和堂。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东山望族叶氏后裔叶氏,是北京建造的一座大房子。宅院位于北面南侧,四周高墙环绕,是一座封闭的民居建筑。宅院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单体建筑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正落,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前住楼、后住楼;西路有客房花厅、书楼和附属房间;东路有门第、仆房、账房、东小楼和下楼。三路单体建筑之间有东西准备相通,每个单体建筑之间都有庭院,天井相隔,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惠和堂俯瞰

怀阴堂展厅呈现怀阴堂的复制模型。怀阴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是明代中晚期的小型民居。它朝南,建在街上。从空间布局上看,它一路走来。虽然占地面积小,但其构件精致,形式特殊,艺术价值高。因此,它也是苏南明代民居建筑研究的一个优秀例子。

西山民居的特点再谈西山民居的特点。西山古民居多为深宅大院,四周有高耸的院墙,形成封闭结构。平面布局一般一路多进,依次为门厅、大厅、楼厅,按中轴线分布。大宅院是三路多进的群体建筑群。民居形式多为硬山顶,有高耸的五山屏风封火墙,披顶黛瓦,外观色调古朴典雅。房子里的装饰很讲究,雕楼画栋,气势磅礴。门楼、梁柱、额梁、雀替、门楣、窗棂、裙板一般雕刻有各种图案。院子里还堆着假石,植有花木。身在其中,仿佛在名园胜境中徜徉。大多数西山古民居在门楼、墙壁、牌匾上都有绝对的年龄,这为传统建筑的断代提供了证据。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展厅的一些模型原型是西山敦伦堂。明代普通农民住宅,朝南,占地面积仅190平方米,前后两次,第二次进入建筑,楼上作为卧室。布局紧凑,充分反映了房屋的实际价值。

明湾古村展也展示了明湾古村的模型。明湾古村落位于苏州市太湖洞庭西山岛南端的太湖边。因“湖堤环抱,形如新月之湾”而被称为“明湾”。明湾古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泊,面积9万多平方米。在西山岛上,明湾是最古老的村庄。据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成村落,大多数村民都是越国战俘,成为奴隶。从文献上可以看出,在唐代的明月湾,村民们“耕鱼树艺”。古村落开始繁荣起来,贵族后裔纷纷迁入避世隐居。清乾隆年间是鼎盛时期,延续至今千年。

明湾古村落的街道全长1140米,铺有4500多块花岗岩。街上的行人下面是排水沟。石板街建于乾隆35年9月(1770年)。由于其优良的排水功能,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绣鞋”的民间谚语。这意味着即使在大雨天气,路上也不会积水。你可以穿着绣花鞋走在街上,不怕弄脏。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明月湾石板街登堂入室,东西山村落高差较大,往往根据地形选址在形似环绕的山坞内,民居沿道路呈棋盘格局展开,按等高线分布。为了适应山的起伏,这些房屋往往建在山上。在这方面,展览所描述的建筑是东山陆巷的三祝堂。这座大厅建成后没有经过测试。从现有建筑的梁架形状和装饰来看,它应该是明朝晚期的建筑。

三朱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建在山坡上,每栋单体建筑都比前一栋高。最后一个木屋的室内地板比第一个大厅高2.28米。这种做法不仅便于排水和照明,而且合理利用了自然条件,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商的智慧。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说:“太湖周围的建筑,如东山西山的建筑,最简单的说法是它们的保存状态特别好,不是一两栋建筑的保存,而是古镇的保存。太湖地区的一些风景远不止是美丽的风景。这些古村落和建筑的保存实际上使当地的背景得以依赖和保存,这对我们了解江南文化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太湖古民居:东山西山,村村不同

“在吴地这样一个环太湖的地区,有好山好水,建筑与景观有着特殊的联系,关注人们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对人的关注、风景与建筑的关系,仍然可以为我们规划城市发展提供营养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