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是在1972年山西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特别是其主要建筑大雄殿。其独特的金代艺术风格对当时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仅从它的体积来看,这样的乡村寺庙在古代可能不算什么,但它的辽金风格和非凡的势头让你不能低估它--从远处看,巨大的斗拱挑起延伸而出的殿檐,庄严巍峨的气势凌然而现,令人叹为观止。
大雄宝殿宽三间,深两间,高9米左右,平面长方形,座北朝南,单檐硬山顶。殿顶是绿色的,覆盖着筒板瓦,脊上的吻很少。虽然有点破败,但主体的保存还是很好的,让它的风格依然存在,让人感叹古建筑的坚美。架梁斗,辽金建制依然存在。
檐柱上方有一个简单华丽的斗拱,四铺,蚱蜢耍头。为了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的技法,整个殿内外只使用了10根檐柱,给人一种大方、疏朗、简约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建筑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据史料记载,金元时期龙山及周边大云寺已留下许多碑刻。麻革《游龙山》曾特别讲述过他与同行在龙山大云寺观瞻龙山留题碑的事。但是今天的大云寺院子里已经没有那么多碑石刻了。当我去参观时,我还看到院子里有一块石碑。篆额题为《龙山寺重建》。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县拔贡生王家宾写作。据此可见,清初大云寺又称龙山寺。
2001年,大云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许多地方已经腐蚀和脱落,斑驳,有些地方已经倒塌和破坏,迫切需要修复。
虽然大雄宝殿的金身雕像已经消失了,但明代的壁画仍然留在四面墙上,大部分都是用白泥粉覆盖的,基本完好无损,可以用水清洗露出来。据说壁画的内容是10尊佛像,相关学者被认定为明代画的。壁画描绘金沥粉,色彩鲜艳,线条强劲,形象生动。
从局部观察来看,壁画画法以重色平画为主,线条多为聚墨碾子画,颜色以朱红、石赭为主,同时采用黄、白、赭等颜色,沥粉贴金,增添了丰富的画面。由于原县供销社作为仓库的“功”,壁画保存完好。据说白泥粉是供销社一位热爱文物的员工为了保护其涂抹的壁画。这不能不感人。想象一下,如果不是这种有意识的行动,那么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个珍品的遗迹了。
大云寺的壁画以十大明王像为主。虽然以明王为主题的壁画很少,但与大云寺相比,有金、明、清绘画。然而,墙上的十大明王像壁画描绘了金沥粉,依然鲜艳多彩。他们的外表和举止并不威严和愤怒。他们站在壁画前充满压迫感,这让人感到羞愧和遗憾,但不幸的是,许多壁画已经被剥蚀和脱落,斑驳和混乱,无法一窥全貌。
漫步在大云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会扑面而来。它让你相信,朝代的兴衰,大浪淘沙,真正能留下的是什么。通过金代古建筑大云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其简约壮观的外观和考古学术的研究价值,还有其独特的艺术美和精神美。荆庄大云寺,犹如一颗遗落在乡间的明珠,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