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辽金长期占领中国北部领土,辽金建筑因隋唐制度而发展出许多具有辽金地域特色的建筑。与此同时,宋代在中原建造的建筑已经发展成熟,并有专门为建筑提供的著作《法式建筑》。辽代中后期,随着边疆与宋朝战争的缓和,辽宋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汉代工匠进入辽疆带来的宋代建筑技术对辽代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以塔为主体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这种布局一直在流传。最早的例子可以用大同北魏云冈第二窟和21窟的中心塔柱来解释。10世纪以后,辽代的一些寺庙仍然选择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形式,如山西应县佛寺,建于辽清宁两年(1056年),是以释迦牟尼塔为主体的寺庙,建在塔后面。内蒙庆州白塔(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现在只有一座塔,当年也是一座寺庙,塔后有一座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的锦州大广济寺,是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此外,据《全辽文》十年来,辽南京大浩天寺在九座佛殿与法堂之间建造了一座木塔,可以更好地说明当时辽代统治区以塔为主体的佛寺模式。
辽庆释迦(邵风雷)佛舍利塔 摄影)
根据考古学的说法,这些以塔为中心的寺庙是庆州释迦牟尼佛舍利塔佛寺,平面布局完整。山门内为大塔,周围有廊道,塔后为佛殿。庭院呈垂直矩形,塔与山门的距离几乎等于塔的总高73.2米,塔与佛殿的距离比塔高80米左右。塔与两侧廊道的距离只有20米。主塔院后部有几座佛殿,分为中西两组庭院;中间庭院仍延伸塔院中轴线,包括佛寺中殿和后殿;西庭院在中殿东西轴线转弯后,前后两次进入,西前庭院分开设门进出。由于这座寺庙建于辽代庆陵所在地,因此推测中间的塔院和佛庭院是主要的佛教场所,西院可能是皇室建筑群。
这一时期只有应县木塔。然而,这是唯一一个证明了当时中国建筑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的案例。它不仅造型完美,而且技术先进。它使用的气缸结构能够在7次大地震后站立。
砖石塔有更多的遗物。不仅形式丰富多彩,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密屋檐、亭、花塔;结构技术水平高,薄壁单缸、厚壁单缸、双套筒、柱、柱、实心砌体、砖心木屋檐木座、砖木结构等不同结构形式,建中国塔历史上最宏伟、最高的砖塔—高达84米的定县开元寺敌塔。
为了解决登塔的问题,有塔心柱的人使用穿心楼梯,厚壁的人使用平座或折叠在墙上,双套筒的人在两个圆柱体之间布置塔梯,充分反映了塔匠的智慧。砖石塔的塔立面经常雕刻,以表达塔制造者或时代的思想和审美兴趣,从而影响信徒。
(2)以高阁为主体
在这一时期的寺庙里,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但遗憾的是,辽代独乐寺的建筑只有山门和观音阁,佛寺的全貌尚不清楚。幸运的是,从文献记载中发现了与独乐寺平面布局相关的例子,现存的辽代奉国寺属于此类寺庙。根据金、元碑等文献,辽代奉国寺有七佛殿九座,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120座(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三门五座、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根据寺址状相比,原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辽代佛寺中这种前高阁、后佛殿的寺院,以供奉观音高大立像的楼阁为中心,与辽代皇室尊“白衣观音”为家神的信仰不无密切关系。
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建筑,而中轴线两侧多的是僧侣日常活动的建筑。佛殿居中心,位于人体心中。在佛殿内部空间的处理上,试图扩大礼佛空间是辽金佛殿的普遍追求,因此出现了移柱或减柱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在七个殿宇中,前内柱只剩下两棵树,其余取消了,使殿内空间突然开朗起来,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这一功能的追求促进了结构技术的探索,在现代建筑中出现了类似的组合梁架。一般来说,宋代佛殿柱网排列整齐,表面上看似保守,但可以理解为追求结构体系的完善;对于佛殿内部空间的扩大,采用四出抱厦的方法来弥补。
(3)佛阁和楼阁
佛阁是指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楼阁,体积高大,宏伟。比如文献记载,辽宁省义县奉国寺正观音阁,是七开间的楼阁。当时,中轴线上的大型寺楼阁的大型寺院并不少见。不幸的是,这种楼阁的现有遗物只有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虽然规模稍小,但只有五个宽度和四个深度,总高度为23米的中型楼阁;然而,由于其结构的坚固性和系统的科学性,它使用柱形框架,并在外柱之间使用了圆柱形斜撑,因此它抵抗了28次地震。它以其长寿效应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楼阁之一。
寺庙中轴两侧的另一种楼阁规模较小,最多使用三个大房间,如正定隆兴寺慈氏阁;有的只有三个小房间,比如善化寺普贤阁。就楼阁的功能性质而言,寺院内还有钟楼或藏经楼,也与佛阁混杂布置。纵观中轴线两侧的楼阁,有三个与弥陀阁对峙的人,如奉国寺;有以文殊阁、普贤阁对峙的人,如善化寺;有以慈氏阁、转轮藏对峙的人,如龙兴寺;有以钟楼、经藏对峙的人,如大相国寺,左钟月楼,右经说藏。南宋五山寺也是如此。但只有钟楼和鼓楼对峙的例子。
此外,辽代寺庙的布局特点也体现在主要寺庙建在高大宽阔的平台上。平台前部经常对称地建造亭子,如大同华严寺的主厅和善化寺的大雄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辽契丹民族的原始拜日信仰以东为主,现有的华严寺遗产曾被用作祭祀辽王祖先的祠堂,其中主要建筑位于西向东,不同于中原传统的朝南寺庙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民族特色。1125年,金人灭辽,积极吸收了辽在汉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疆文化,包括佛教信仰。比如金代巨刹朔州崇福寺的弥陀殿和观音殿,就是排列在中轴线上的两座大殿,都建在高大的月台上,宛如辽风。
金代佛寺继承和弘扬辽寺特色,南宋在偏安一角掀起了禅宗热潮。著名的禅宗五山十刹不仅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流地位,也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禅寺格局,即禅宗七堂。这种布局形式应该代表当时的先进文化,因为它的建筑空间是根据实用功能配置的。拜佛、讲经、坐禅、日常生活都安排在以庭院为单位的空间里。禅宗七堂的形式规范了宗教中僧侣的日常生活,但在建筑中创造了更自由的庭院组合。因此,随着禅宗的推广和辽金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禅宗世俗化的寺庙布局逐渐取代了辽金寺强烈的宗教感。因此,在后世北方的佛教寺庙中,很难看到辽金时期具有北疆风格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