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陕州位于三门峡市西部,东连接中原腹地,西连接潼关、秦川,南连接湖泊,北锁定南北商业喉咙,是古代兵家的战略要地。陕州区南高北低,东陡西坦,东南向西北倾斜。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据资料研究,4000多年前,在轩辕黄帝时期,陕西高原的祖先为洞穴挖掘了土地。《诗经》被称为陶复陶穴。坑院有6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坑院就有了原型。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也是中国特有的古民居建筑之一。陕州地坑院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陕州地坑院。201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出了地坑院的建筑技术。



坑庭院是根据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出现的。过去,人们没有钱建房子。许多土地长期荒芜。他们在荒地上挖了一个坑。虽然费力费时,但几乎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工程材料成本。坑庭院是从黄土层中挖出的生活空间。


从现代绿色生态建筑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筑形式属于原始生态建筑,坑窑建筑非常巧妙,相当巧妙,具有实用价值和防震功能。整个窑是方形的,是天地和谐的缩影,反映了方形圆的美。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看,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型例子。


在每个坑里,它似乎都进入了一个孤立的地下宫殿。木门窗简单优雅,向外打开的门更奇怪,所有这些,整体搭配自然简单,严格整洁美观。看一个干净整洁的农舍就像欣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坑庭院的建设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挖坑、四壁洞、靴子、帽子、美化装饰。不仅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向紧密结合,而且与业主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的卓越智慧。据说建造一个坑需要2-3年的时间。项目完成后,后几代人可以生活数百年。


坑庭院是在平坦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或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几个洞。其中一个洞有一个斜坡通道,通过弧形直角通向地面,这是人们旅行的门洞。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坑庭院和地面周围有一圈绿色砖瓦屋檐,用于雨水,屋檐高30~50厘米,通往坑通道周围也有这样的马墙,这些矮墙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进入医院,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工作活动和儿童安全,三是建筑装饰需求,使整个坑庭院看起来美观和谐。


在坑中间挖了一口4~5米深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收集和渗入坑内的雨水。坑和通往地面的通道旁边有一口深井,加了一把滑轮来解决人畜吃水的问题。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坑内的每个洞穴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厕所、门洞窑等功能。根据主窑的不同位置,称为东震屋、西房、南房、北房等。这表明坑的建设也受到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人们根据风水流来确定院子的主要方向。

陕州地坑院-地下民居古建筑


坑场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抗震抗震。冬天窑内温度在10℃以上,夏天保持在20℃左右。人们称之为天然空调和恒温住宅。进村只听到人们的笑声,鸡鸣犬吠,却看不到村里的房子。进村不见人,看树不见村是它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样的村庄有200多个,有12000多个坑院,保存最完好、现存时间最长的坑院有3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地下到地面的人类生活也是《纽约时报》的趋势。此外,坑占地面积大,庭院占地面积一般为1-1.5亩土地是农民宅基地的3-5倍。90年代中期,按照退房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坑院,极大地破坏了坑院的民俗建筑,难以找到以往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