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在北京西郊,有一典园林,被称为三山五园。它们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三山五园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总称。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静宜园、静明园、清宜园(颐和园)、圆明园、长春园。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北京风水位置绝佳,曾被唐朝的杨益、杜牧,宋代的朱熹等推为风水宝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也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重要原则:前照后靠。由于海淀区独特的背山面水地理条件,辽金时期开始了园林建设活动。清朝以康熙皇帝为基础,在前朝私家园林的基础上大规模建设皇家园林,形成了所谓的三山五园整体皇家园林景观。



三山五园作为皇家园林,是清朝统治者在前朝私家园林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而形成的整体园林建筑。清朝时期,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作为皇权象征和紫禁城并重的政治中心,地位极高,一直是人们难以窥视的禁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批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建筑经过修缮整理后逐渐向社会开放,大部分成为城市公共场所、人民休闲娱乐、爱国教育的人民公园。


三山五花园地区是北京罕见的文化遗产要素、高质量、密度,是海淀区甚至整个北京西部地区领先的文化要素和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北京罕见的大公园、大遗址、大户外空间,具有高、多方面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的长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一海堂、优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景观建筑。据明代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约1200亩,被称为京师第一园。清代,利用清华园残留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仿江南山水建设昌春园,作为郊区避暑听政的离宫。宫廷画家叶涛负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修复万泉河系统,将河水引入园林。西堤(今颐和园东堤)也在园西面修建,以防止水患。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整个公园的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个完整的山地公园,分为内墙、外墙、别墙三部分。内墙位于东南半山坡的山麓,是主要景点和建筑的聚集地,包括宫廷区、古寺香山寺和洪光寺,散落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外墙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落着15个景点,大部分是欣赏自然风光的最佳场所因景而建的小园林建筑。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别垣,包括昭庙和正凝堂。每到深秋,内垣西北区都会有一片黄鱼,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三山五园之一。芙蓉殿(又称玉泉行宫)建于金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清怡园(今颐和园)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另外三个是承德避暑胜地、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市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园林,见证王朝兴衰!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毗邻颐和园。圆明园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七春园组成。它是一座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西式和中式皇家园林。它是清朝三代皇帝在150多年内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殿。被称为万园之园。它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长、人力物力最多、景观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良园林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优雅,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彩。同时,它吸收了欧洲园林的精髓,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三山五园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大师,不仅因为其经典独特的园林建筑设计,更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记忆和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荣辱与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