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生活呈现出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诞生了自身的发展和相互影响,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古包、吊脚楼、侗族鼓楼、傣族竹楼、藏族碉楼、羌族碉楼、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等较为著名。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以下文章盘点了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看看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哪些?


1、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适用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施工搬迁非常方便。蒙古包在古代被称为穹顶、毡包或毡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英尺,围墙高约50英尺,包门朝南或东南。包内四大结构有: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古语套脑)、椽子和门。


2、吊脚楼


吊脚楼,又称吊脚楼,是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传统民居。在渝东南、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大多是靠山河建造的。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干栏不同。所有的干栏都应该悬挂,所以吊脚楼被称为半干栏式建筑



3、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是侗乡最高的防腐木亭,具有地域特色,在贵州、铜仁、湖南、广西流行。鼓楼采用防腐木凿榫连接,顶梁柱凌空,横梁纵横交错,上下一致,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鼓楼全是防腐木结构,不需要一钉一毛。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在古董侗族鼓楼,也有作为会议场所和外敌入侵鸣鼓的警告。


4、傣族竹楼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此被称为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英尺,四无遮栏,牛马绑在柱子上。这座建筑非常方便。它只需要砍掉大竹子,聚集邻居帮助几天;但它也很容易腐烂。它必须在每年雨季后修复。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5、藏族碉房


碉堡是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住宅建筑形式。据记载,公元111年前就存在了。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的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头结构,形状像碉堡,因此被称为碉堡。这是一座三到四层的混乱石头或土壤建筑。碉堡的名字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



6、羌族碉楼


羌族称碉楼为琼笼。记载于2000年前。碉楼主要建在村庄住宅旁边,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于御敌和储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为石片和黄土。墙基深1.35米,用石头砌成。石墙内侧垂直于地面,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略微倾斜。施工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靠高超的技艺和经验。建筑稳定可靠,经久不衰。


7、白族瓦房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的白族瓦房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白族民居大多采用当地材料,广泛采用石材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句俗语大理有三宝,石墙不倒,指的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于基础和墙壁,也用于门窗的横梁。白族民居建筑讲究,飞檐高翘,斗拱独特,镂空花梁,更注重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山墙画的装饰艺术。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彝族祖先的传统民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叠,相互连接,从远处看非常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屋顶又是晒场。


9.哈尼蘑菇房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哈尼蘑菇房是哈尼人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人住在阳光明媚的山坡上,靠近山脉建造村庄。哈尼蘑菇房像蘑菇一样,由土基墙、竹木框架和茅草屋顶组成。屋顶有四个斜坡。房子分为三层,底层用牛马堆放农具;中层铺木板,顶层用土覆盖,既能防火,又能堆放物品。蘑菇房造型美观,独特,冬暖夏凉。



10、船型屋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黎族船型屋是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民居建筑。黎族同胞是来纪念渡海的黎族祖先,所以他们以船型建造房屋,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船篷,通常被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分为高架船型屋和低架(落地式)船型屋。它看起来像一个船篷,拱形,红色和白藤。拱形人字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芭草或葵花叶。它的圆拱形状有利于抵御台风的侵袭。架空结构具有防潮、防瘴气、防雨的功能,茅草屋顶也具有良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11.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或半层石板房。贵州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材,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用石条或石块砌成,墙壁可以盖到5-6米高;用石板盖住屋顶,风雨不透。除檩条、椽子为木材外,其余均为石材,甚至家用桌子、凳子、炉子、碗都是石凿的。一切简单无华,固若金汤。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不好。


哈萨克蒙古包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迁徙,一般生活在春、夏、秋三季,容易支撑和拆卸。毡房的上部是圆形的,下部是圆柱形的。整个毡房的骨架由网状木杆组成,然后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包裹,外包白毡。在毡房里,靠门的前半部分放置物品和电器,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草原上随处可见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