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清真寺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独特风格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通过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变化,利用艺术人类学和建筑人类学的理论知识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和色彩选择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的文化内涵,认为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反映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
一、中国清真寺建筑概况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清真寺遍布世界各地。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希吉莱元年先知默罕默德在麦地那东南郊古巴邑地区建造的。它相对简单。后来,它在麦地那城正式建造了一座寺庙,即现在的先知寺。克尔白、先知寺和耶路撒冷艾格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三座著名清真寺。
在清真寺建筑中,礼拜殿是寺庙的主要建筑,其他建筑还包括:召唤教到寺庙做礼拜的邦克楼;教民沐浴的水房;讲解教义的讲堂和学院宿舍;教长和伊玛目的办公室和宿舍;教民死后举行仪式的地方等。可以看出,清真寺主要是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建筑群。
作为清真寺最重要的建筑,礼拜殿一般由卷棚、礼拜殿、后窑三部分组成。虽然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外观和空间布局不同,但所有的清真寺都必须遵循:圣殿必须背向麦加;没有偶像;没有动物图案装饰,通常使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和美化文本方法;大厅悬挂更多,以促进早晚;圣殿左侧有教育台。
自唐永徽两年以来,伊斯兰教一直传入中国。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建筑也应运而生。广州怀圣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最古老的建筑,但现有的建筑,除了光塔(邦克楼或唤醒楼),都是清代至解放后的建筑。随着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清真寺的数量显著增加。根据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调查,中国目前有3500座清真寺,遍布中国穆斯林居住的各个地区。这3万多座清真寺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基本结构不变,建筑风格不同。通过梳理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清真寺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及其地方风格。
二、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演变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也是一本非文字历史书。自中国清真寺成立以来,其建筑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建筑材料、建筑主体颜色和空间布局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一)唐至元清真寺建筑风格
根据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几座清真寺的建筑分析,这一时期的清真寺主要采用阿拉伯式的空间布局。杭州凤凰寺(建于唐朝,元朝重建,明朝按原型重建,建筑风格主要为元朝清真寺风格)采用横向平面图案,宽大于深度,继承了西亚清真寺的古老传统。由于一般清真寺单体建筑没有固定位置,每座寺庙的整体布局也不同。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分布一般以整个寺庙所在的庭院为中心。例如,泉州的圣友寺(建于北宋)坐西朝东,轴线略偏向西北。因此,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平面布局主要遵循阿拉伯风格,建筑主要呈不对称分布。
在此期间,清真寺的大门和两扇门都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泉州圣友寺大门是为数不多的建筑文物之一。平面窄长,内外两部分为青石砌筑,外部为开放式大厅,半圆形拱顶,形状如藻类井,外部为尖拱券,门后半部低,半圆圆圆顶简单,完全是阿拉伯形式。
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中国早期清真寺,如唐代广州怀圣寺(仅光塔)、杭州凤凰寺、泉州圣友寺等,都是用砖石切成的。《清真寺纵观》一书详细描述了凤凰寺大殿全是砖构,泉州圣友寺正门楼和礼拜厅是元代重建的遗物。门楼采用绿色、白花冈石、绿色花岗岩,……大殿四壁由大小不一的白花冈石制成。
唐宋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模仿阿拉伯清真寺的建筑特色。元时期,阿拉伯建筑风格仍主要用于清真寺建筑的外观,但也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定州礼拜寺《如元至正八年勒石重建礼拜寺》的碑文记载为……正殿始成。可见画栋雕梁……可见此时开始使用木材作为清真寺大殿的建筑材料。元代大多数清真寺仍保留了阿拉伯建筑的特点和后窑砖圆拱顶,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形成中阿结合的建筑形式。元代清真寺建筑艺术处于承上启下阶段。
(二)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风格
唐宋元时期,内地清真寺与新疆等西北地区的清真寺没有太大区别,但明清时期的风格却大不相同。新疆清真寺仍主要采用阿拉伯式建筑风格,而内地清真寺则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寺。
清真寺建筑空间格局逐渐趋于对称布局。在此期间,清真寺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对称原则,形成东西方向的主轴。门、邦克大厦等建筑分别向前延伸,主轴两侧布置其他辅助建筑。清真寺建筑布局完整对称,明末经堂教育兴起后进一步加强,强调中轴线,一般采用四合院制度。山东济宁东大寺(建于明)、四川成都皇城街清真寺(建于清)等都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实例。
中国传统的装饰技术和色彩开始用于建筑主体的装饰技术。在伊斯兰教教义的前提下,许多清真寺采用中国传统的色彩和装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红色、黄色等中国传统颜色逐渐用于色彩的使用。银川南关清真寺(成立于明末清初)用金黄色贴金装饰,用绿色或蓝色匾额装饰,挂在清真寺大厅正墙上。
木材开始用于元代清真寺的建筑材料,明清时期以木结构为主。刘致平认为,宁夏石咀山清真寺(清末民初建)是在木结构建筑中发展到顶峰的建筑。明代江南木结构厅堂式建筑是上海松江清真寺(建于元,明洪武间寺倾斜,洪武24年重建)。安徽安庆清真寺(创于明)、山东济宁东(创于明)、西大寺(创于清)等都是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
清真寺建筑在庭院处理方面也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许多大陆清真寺都建有中国园林庭院、种植花卉、假冒景观池、亭台楼阁等。天津清真寺(建于明代)在咸丰年间建造了石头走廊护台,同治年间建造了两个亭子。
(三)现代以来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由于现代许多清真寺建筑都是在不同的时代扩建的,它们呈现出各种形式的平面布局,包括纵长、丁字、十字、凸字等。土地面积有限、地形有限等因素促进了清真寺建筑平面图案的多样性。
这一时期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水泥、钢筋、铝合金等现代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天气,中国传统的木材材料不太合适,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防虫防潮。甘肃西关清真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拆除,1983年在原址重建)立面窗均采用铝合金框架,采用青铜系列着色阳极膜处理。
现代以来建造的清真寺造型多样化,模仿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中阿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河北廊坊市清真寺(建于1933年,重建于1988年)是一座双层阿拉伯建筑。近代以来,西方建筑技术逐渐传入中国,产生了一些结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例如,青海西宁清真寺门中间有五扇连续的砖门,两侧由六角形四层塔式邦克楼和门组织,形成了独特的门楼形状,中西结合。
总之,近代以来,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在遵循宗教原则的前提下,清真寺的平面图案和建筑类型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清真寺。
三、中国清真寺建筑的文化意蕴
文化总是体现在各种符号上,人类的器具、行为甚至思想都是文化的符号或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创造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来看,其基本功能在于表征。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创造了符号。事物没有意义,我们构成意义,使用各种表征系统,即各种概念和符号。穆斯林创造的符号是清真寺建筑。它是一种具有承载意义的工具,代表着伊斯兰民族想要传递给外界自身文化的特点,发挥着象征性的作用。对清真寺等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实体缺乏研究,很难理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不可触及的东西。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外,清真寺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色彩也传达了一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和精神。正如居民所指出的,建筑除了表面传达的意义外,往往还有另一种意义。它是隐藏在建筑表面背后的另一层意义。我们称表面意义背后间接表达的另一层意义为象征……由人类的象征思维决定,所有的建筑都有象征意义。又如法国思想家卡洛蒂所指出的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一面镜子。
(一)清真寺基本建筑特色的文化内涵
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外,清真寺的空间布局和建筑色彩也传达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清真寺的内部空间分割体现了穆斯林自我与群体团结的意义。清真寺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它有形的院墙将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隔绝。正如易中天所说,正是靠墙,建筑实现了空间的划分,从而将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隔开,将这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隔开。清真寺允许非穆斯林进入,但周殿只能是穆斯林脱鞋进入的神圣场所。清真寺形成的空间分割是为了团结穆斯林而建造的。
清真寺人或动物不能用于装饰,只能用植物或一些抽象图形来装饰。整个清真寺最华丽的装饰集中在圣龛墙上。重叠和交织的抽象图形使圣龛具有复杂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平面绘画装饰,它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复杂、抽象、华丽的装饰使圣龛成为一种显著的视觉媒介。当周人们凝视圣龛时,他们很容易进入自己的联想中的精神世界,圣龛是伊斯兰教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入口。
穆斯林的审美观体现在清真寺建筑颜色的选择上。色彩……没有真正的、固定的意义。构成者认为,使用哪种颜色并不重要,它可以指的不是颜色本身,而是它们可以相互区分的事实,以及它们构成特定顺序的事实。不是符号本身决定了意义,而是意义取决于符号和概念之间的信码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地域关系密切,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地理环境。清真寺建筑常用的颜色有绿、白、蓝。清真寺的穹顶多为绿色,礼拜殿的装饰多为绿色,清真寺内壁多为白色。穆斯林更喜欢清真寺建筑中的绿色和白色。它主要位于沙漠干旱地区。绿色象征着生命和活力。白色不仅能减少太阳辐射,让人感到凉爽,还象征着纯洁和清洁。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与阿拉伯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比内地的清真寺更喜欢绿、白、蓝。
(二)中国清真寺建筑演变史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除了常用的绿、白、蓝外,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颜色也经常用红色装饰,尤其是内地清真寺,与中东不同。主要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吉祥、节日和活力。在穆斯林与汉族的长期交流中,汉族对红色等颜色的审美逐渐得到认可,因此在清真寺的建设中经常使用红色。比如天津清真北寺的柱子、门、窗、木栏杆都是大红色。
早期,中国清真寺的空间布局从对称发展到大多数清真寺的空间布局都遵循对称原则,这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称原则的影响。清真寺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周殿为主,沿其东西主轴延伸布置大门、二门、邦克楼等建筑,两侧布置一些辅助建筑。因为穆斯林进行朝拜时必须面对麦加的方向,因此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就必须坐西朝东,所以清真寺的主轴线都是东西走向,并且是西方为尊的庭院布局。
清真寺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从模仿阿拉伯石材料发展到中国传统木材材料,再发展成钢筋混凝土材料。清真寺建筑材料的差异与当地材料的可取范围、适宜的当地环境材料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关。在阿拉伯,砖石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材料,而在中国,木材相对丰富,木结构的建筑文化也相当发达。因此,清真寺逐渐被用作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材料。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建筑材料,比砖石、水泥具有更好的可塑性,钢筋混凝土比木材更坚固。中国清真寺建筑材料的变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逐渐变化的过程。
清真寺建筑是中国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融合形成的中国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由于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其创造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宗教原则,中国清真寺建筑在空间布局、建筑材料、装饰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穆斯林本土化的结果,是中国穆斯林与中国汉族长期沟通的结果。伊斯兰文化传播至中国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由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清真寺建筑文化呈现的是一种温和的、渐进的涵化过程。在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不断接触中,中国清真寺建筑文化产生了中国清真寺建筑的融合和地域文化。为了欣赏清真寺建筑的美感,我们应该有费孝通先生的观念,即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