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祠堂位于安徽省成溪县盈洲乡大坑口村,古称龙川。龙川胡氏祠堂是明代中期建造的一座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祖、讨论家族事务的场所。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25年(1547年)。祠堂装饰以各种木雕为主,被称为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
龙川胡氏祠堂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长宽比2:1。祠堂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石、阶柱地板均为花岗岩。南面,隔着龙川河,左右放青石桥。
三进七开间。前门楼重檐歇山式,八角,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3.4米。石鼓前,石狮对峙。门楼前后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根额梁。后天井深13.77米,宽13.10米。东西走廊有12个方形石柱架和24个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厅,深17.47米,宽22.16米,顶高9.3米。屋架由14根1.66米厚的银杏圆柱和12根冬瓜梁组成。莲花形枣木柱和八边形石柱的圆柱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头原有24扇,现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的天井,东西两廊现有高2.65米的落地隔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前厅原挂两对木雕对联。
龙川胡氏宗祠的建筑结构特点
宗祠门厅
大厅前台基地占地100平方米。所有的阶柱和栏杆都是用麻石做的,两边有6块花岗石旗杆基石。大厅两侧都有一只石狮,躺在石座上。祠堂位于龙川溪北岸。溪南有一堵24米长的青瓦粉墙。砖是脊柱的八字墙,与祠堂相对。这种布局展现了明清以来徽派祠堂的典型风格。
宗祠正厅
大厅5开间,是宗族后裔举行祭祀的地方,高10米,由直径166厘米的14根银杏圆柱和21根大小的冬瓜梁组成。柱子竖立在莲花瓣柱上,底部是八角形基础。月梁、雀梁、雀替、平盘斗、轩顶桁架均为空雕。大厅两侧有32个高4米、宽60厘米的落地隔断扇,上部有一个如意的花格,裙板雕刻成花草、动物、昆虫和鱼。
宗祠前进
祠堂前进7开间,面宽22米,深8米,高9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的八角,气势磅礴。这座门楼又俗称五凤楼,意为丹凤来仪。门楣上大小额枋全部精缕细雕,内容有人物、麒麟、走兽,额枋边雕以荷花瓣。额头与檐口之间有16个斗拱,底座为云纹雕刻,使整个门楼成为木雕画面。门额后,原来有一块明代文征明题龙川胡氏宗祠牌匾二门楣上,现在已经流失。大厅后面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岗石板铺地,两边都是回廊。东西两廊采用12根4米长、33厘米见方抹角石术。与12根月梁相连。
宗祠后进
后面是宿舍(不是给人居住的地方,是放祖先牌位的地方),7个房间开着,分为上下两层,重檐建筑。两厢隔扇门的裙板均为木雕花瓶图,共100幅(至今仍有48幅)。东西厢有16扇落地隔断扇,上部镂空花,裙板雕有形状各异的博古花。楼上朝南有一排窗棂,从窗户看,整个屋顶的脊部都是用口字砖砌成的。
副祠
副祠,名为丁家祠堂,位于正祠东侧边房,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为正祠一半,木雕简陋,风格各异。(关于胡氏宗祠副祠丁家祠堂是因感谢丁家对胡氏的贡献,胡氏特别在自家的祠堂里为丁家建造了一座祠堂,龙川全村几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这丁家说来也是另外一段传奇,丁家人在这里已经繁衍了十六代,代代都是单传,如今的丁家三代同堂,依旧是男丁单传。)
龙川胡氏宗祠建筑工艺特点
木雕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精湛的木雕艺术而被誉为木雕艺术殿堂。大额方、小额方、斗拱、枫拱、雀替、梁驼、平盘斗、李扇、柱基,甚至小梁脐精雕细琢。它们要么用浅浮雕,要么用深浮雕,要么镂空透明,要么结合浮雕,尽力雕刻。从门楼前到明间的大额支撑上,九头雄狮抱球欢腾。九龙腾飞,珍珠满天。刀法有力,布局灵活生动。它们不是机械排列的,而是前后上下的三维组合。这里充分展示了工匠的技艺和才华。在小额方上,雕刻不同内容的历史戏文。文武百官、兵舍童环、亭台楼阁、山水拱桥、结构对称、内容不同、变化相似、严谨灵巧,表现出威武庄严、活泼亲切的情感色彩。
砖雕
砖雕主要装饰在门楼两侧的八字墙上。梁、方、雀替、驼峰等。,可以精心设计和描绘。戏剧人物潇洒,雄狮猛虎威武勇敢,花果芬芳,回纹井然。
石雕
石雕除须弥座外,则以一对圆雕石狮为代表,这对石狮造型生动,体态高大。雄狮居东,脚戏绣球,侧首西望,神态安详,雌狮在西,爪抚幼狮,凝眸东眺,性情温柔。两狮坐立在宗祠大门两侧,既威严又慈祥。
鬲扇
在徽派古建筑的装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隔离空间、组合空间的功能,还能充分发挥其装饰功能。龙川胡氏宗祠的李扇多达128扇,因为它不是一个大平面,而是几个扇子的有机组合。正厅祭坛前及其两侧的22扇李扇,裙板上雕刻出以鹿为中心、山水色、松柏翠竹、花鸟为中心的动人百鹿图。布局合理,画面清新,层次分明,魅力生动。
龙川胡氏祠堂以徽州建筑的魅力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森林中。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经过修复,最后一次在清光绪24年重建,仍保持了明代徽州雕刻艺术的风格。祠堂建筑线条粗糙,风格简单,是徽州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