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古人的屋顶结构和材料看似简单,但传统建筑充分发挥了这些简单形式的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建筑的实用性。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传统建筑的货架完全符合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使屋顶结构稳定。此外,建筑的屋檐尺寸也经过精心设计。以北京官方建筑为例,根据太阳高度角、直射点和当地纬度差的公式,北京太阳高度角夏季约76度,冬季约27度。屋檐的大小可以使阳光达到一定的精心设计效果。


1、挑檐遮阳


中国传统建筑中,深屋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大屋檐可以有效地遮阳。古人利用中午阳光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挑出一定宽度的屋檐,能有效遮挡夏季强烈的阳光,而不遮挡冬季温暖阳光的进入。北方传统建筑和南方干阑木结构建筑都有较深的屋檐,屋檐遮阳是古代最常见的建筑遮阳方式。


硬山重屋檐建筑是湖南和湖北一些民居的常见结构,不仅保证了室内通风,而且有利于屋顶排水,减轻了屋顶积水和雪的压力。传统上,这些民居的两层屋檐下有窗户,用于二层阁楼的照明和通风,主要用于储存货物或临时住宿。



屋顶与天井通风


官方建筑的重屋檐屋顶不仅改变了建筑的高宽比,突出了雄伟的势头,大大提高了空间高度的操作,使热空气远离室内地面,可以从重屋檐之间的间隙中分散,但重屋檐最初的设计目的不是加速空气循环,降低室内温度。


虽然民间一般不能有重屋檐,但为了提高房间的空间高度,聪明的人采用阁楼的形式,打开窗户前后形成流动空气,降低室温,但也能分散空气中的水分。天井的冷却原理与阁楼相似,不仅可以直接排出热空气,而且可以起到排雨和遮阳的作用。四水回到大厅,聚集在各个方向。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3.窗户-遮阳板


我国很多民居窗上设有遮阳板,或者支摘窗。这种窗户由木板制成,窗板向外支出遮阳功能,可固定设置,部分遮阳板的支出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板下空间部分正好用于通风,不会阻挡视线。传统民居常用的遮阳手段是利用窗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形式来遮挡太阳辐射。临街商住两用铺面采用木制垂直转轴长窗板,开启时对侧光线有遮阳作用,并能通风;关闭时可防风防雨。


广东西南建筑窗户一般有遮阳设施,古色古香的联排折叠木百叶窗遮阳,连杆使窗叶旋转角度统一,阳光支撑,夜间成为窗盖板,遮阳方便,通风采光,仍在使用中。此外,由于网格密集,客观上也有较好的遮阳效果,其图案和图案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4、瓦面通风


南方很多民居都是坡屋顶,铺灰粘土瓦(俗称布瓦屋顶),美观,排水快。根据建筑的等级和功能,有一阶式、三阶式等。,这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丰富了立面。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在民间建筑中,小青瓦或合瓦屋顶、筒瓦屋顶的布瓦工作中,一般以木望板、芦苇箔为基层,铺灰泥,再铺灰泥。古人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布瓦形式,如单层瓦,适合少雨地区;阴阳瓦和筒瓦适合夏季多雨地区;冷摊瓦和通风灰背屋顶适合炎热地区等。


瓦面下的防水层一般采用天然或有机材料,不能破坏屋面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在高跨度和高低跨度的交叉处,如屋檐屋顶,通常需要设置天沟,而两个垂直屋顶的交叉处是斜沟。斜沟和天沟应有足够的截面,上口宽度不得小于50cm。沟底采用完整性好的材料作为防水层,压入屋顶瓦或油毡下。在现代改良建筑中,镀锌铁皮一般铺在木基层上。


5、冷巷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冷巷,又称青云巷,在岭南长期湿热气候下,通风降温比直接遮阳保温更重要,冷巷是加强自然通风的核心部件,是两墙之间狭窄的露天通道。冷巷又高又窄,大大降低了日晒时间和面积。这里的空气流量会增加,风压会降低,每个房间与冷巷相连的热空气会被带出,冷空气会被补充,从而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冷巷除了具有通风、采光、防火、交通等功能外,还具有排水、干燥、种植花木等功能,体现了岭南传统庭院的特点。



6、连廊

夏季通风防晒有哪些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或庭院中常见的走廊与各种建筑或庭院相连。其初衷是作为遮阳避雨的通道,为居民提供便利。这条走廊通常不是直的,而是一条九弯十八弯的走廊。这条曲径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走廊里产生的风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走廊有外部走廊、中间走廊、骑楼等形式,各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许多住宅使用阳台遮阳,如果相邻的阳台相连,就成为窗外的走廊,可以发挥风、雨、遮阳和连接的作用。


福建和闽南的客家住宅位于温暖多雨、阳光明媚的地方,屋檐和走廊贯穿整个房子,有大厅和厢房。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遮阳避雨,还有利于采光通风。我国许多园林或私人庭院采用遮蔽中间走廊,连接各种建筑或庭院,其初衷是走在走廊下,避免日晒雨淋,作为遮阳避雨的通道,为居民提供便利,再加上雕刻等装饰,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效果,使整个园林形成一个整体。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个高度的哲学口号,而且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古代建筑的创造智慧只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微观体现。全面学习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和文化,请关注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