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第1张

南华村古村

两百多年的南华村,历经兴衰,仍较好完整地保留古建筑风格,东水山的深处,群山环抱中,一座古老的村庄——阳西县新圩镇东水村南华自然村,居民或因避难迁徙而来,更像是一个旧时的寨子,依地势而建,偏安一隅,与世无争。在两百多年的时光里,因少受战争和炮火的熏燎,村庄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最原始的古建筑风格,似一个堡垒,外固内通。漫步其中, 与村里耄耋老人话古今,或许我们可以品味出,他们的祖先最初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和它的荣辱兴衰。

村中的台阶长满了青苔

历经三次建设筑成南华古村,8月中旬,刚过立秋,雨水减少,曲水河刚结束它一年中最肥、最厚重的季节。记者乘汽车到阳西县新圩镇禾塘村,抵达最后一个停靠点,却发现东水禾塘两地之间仍隔有十多公里,索性塔上摩托车。在路上,记者不停地向摩的师傅打听南华村,司机知之甚少,却一个劲地向我推荐东水的美景和美食。

在东水村,有一个岔路口,向右上山可达曲水茶园,向左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南华村。从东水村委会步行几百米后,一辆蓝色的皮卡在跟前停下,车窗摇下来,原来是此次的向导李绍欢。李绍欢自幼在南华村长大,直至成家方才搬出村子生活。记者坐上他的车,向山里继续迈进约一公里后,向右拐进一个坡度几近45度的山路,避过两个水塘,一座村庄便在眼前。

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古老,甚至有些破旧。只见或青或白的外墙上泥灰掉落,露出里面的黄泥,似乎在诉说着这个村子的久远历史。与福建土楼不一样的是,南华村不是那种大户人家建造的琼台阁楼,它泥土中还裹着一些青砖。登上村口对面矮矮的小土坡,就可以将整个村庄的全貌尽收眼底:一层,全由青砖混合泥土建成,层层叠叠往后山延伸,房上铺一层黑溜溜的瓦片,经过漫长的岁月打磨,透着黑亮的光。远远看去,民居之间纵横交错,看不到房门,更像是一个迷宫。民居之间的墙与墙相连,构成一道围墙,将整个村子拱卫在里面,有抵御外敌之用。李绍欢说,他们的祖先择地而居时,看中了这块地的风水,是前临水,后靠山,是人杰地灵之地。以至于如今村民共同约定:老宅,只可修缮,不能拆建。

现在的南华村历经三次建设,最早的村落范围极为狭小,只有一扇大门,连接着两个厅堂,中间留一方天井采光。随着村民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村庄向外扩建,却依旧不改原始古建筑风格,依旧一扇大门进出。第二次扩建时已无地可建,只好向山要地,于是在第一次扩建的村庄后面单独建了一排房屋。人多地少,民居大多也就显得逼仄狭窄,采光也不佳。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第2张

村里多是容一人过的窄巷

祖先抗击土匪曾获封“翰林”南华村大门口的房檐上,还挂着旧时的建制“南华管理区”的铁牌,饱吸雨水,早已生锈,但字迹仍清晰可辨。除却斑驳,大门两边贴着五副对联,其中的一幅婚宴对联,颜色鲜艳,想必是前不久,一对新人在这里喜结连理。大门口上方,浓黑的笔墨写着三个大字“外翰第”。正疑惑间,一位耄耋老人凑上前来,说:“这是我们村的祖先当年获封的。”老人叫李庆章,今年83岁,他见证着南华村的两次扩建,也了解南华村的历史渊源。据他说,200多年前,南华村的祖先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避居东水深山,伐木建屋,砍树为柴,才有了南华村的雏形。夫妻俩一心躬身山林,不问世事,因战祸少,人丁倒也逐渐兴旺。

光绪年间,东水山山高林密,土匪和贼盗猖獗,横行于山林间,欺霸乡里,时不时会到南华村抢夺村民财物,村民苦不堪言。

为抵御土匪强盗,当时一位叫李政民的人,组织村民在村南、村北各修一座两层、四五米高的炮楼,向外各开一个炮眼,用于瞭望。一次,土匪袭村被事先发现,李政民带领村民利用地势和炮楼重击土匪。一时间,李政民果敢才干的威名闻名遐迩,传到京畿,并受到当时朝廷的敕封,获封“翰林”,并赐功名帽、朝珠,以及两把胸刀和两条铁鞭,彰其功德。后在文革大动乱时期,这些物件都不慎遗失。

据李庆章说,当时村里还有三条土枪,也正是三条土枪救了全村人的命。当时,土匪纠集奔南华村而来。在村前,土匪被隐藏在炮楼的土枪一一击溃。“土枪有手臂粗,一米多长,我小时候还见过,后来就流失了。”李庆章老人颇为惋惜地说。在李庆章的指引下,记者在一面墙上找到了几个孔,据说是当年抗匪时,子弹击中留下来的。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老祖宗的物件虽然丢失,但先人英勇的事迹经口口相传,并未泯灭。每年,村里都会认真地用红纸写上“外翰第”贴在大门口,让子孙后代谨记村庄的安宁来自祖先的付出,也背负起祖先带来的荣誉。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第3张

村民在制作东水竹笋

仍保持传统古法造纸手艺,穿过南华村第一扇大门,是一处开阔地,不过20平方米,右侧的下行台阶为青石板,泛着亮光,两侧长有苔藓,少有人走。当年出于节约土地和防御外敌的目的,南华村的祖先把房屋间隙修成仅容一人穿过的巷道,如今成了不少村民舒适生活的羁绊,却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绝佳场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也刮到了这里,在如今的南华村,也能察觉到现代气息。居住的十几户人家都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灯。据了解,目前,南华村有430多人,但常住人口不足30人,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

阳江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古建筑

李绍欢说,南华村偏居一隅,耕地面积稀少,村民为谋生计,多外出打工、经商,发迹后,纷纷在外面买房置地,逃离深山,只有春节才会回家拜祭祖先。

村子渐显萧条,年迈的李庆章有些忧心忡忡。他回忆起自己年富力强之年,村里逢年过节热闹非凡。村民靠山吃山,自己凭借一手高超的造纸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东水古法造纸是东水山一带一项传统又古老的手工产业,从原料水竹到成品纸,至少要用半年的时间,工序原始复杂。经过切竹、淹竹、捣刷、制浆、捞纸、切纸岸或纸墙、晒干、打包等多道工序后,纸呈黄色,纸质较粗糙,易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