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学院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位于衡阳市湘江、蒸水、鄱阳水交汇处,海拔69米。它是中国四大学院之一。它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湖南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个度假胜地是集讲座、寻找石头、探索幽静、旅游和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石鼓学院毗邻衡阳古石桥-青草桥。衡阳八景中的朱陵洞千首诗和青草桥百家酒也在这里。几千年来,文人骚客纷纷涌来,酒临风,诗作赋,韵味无穷。衡阳物华天宝,人文汇聚,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石鼓书院面积4000平方米,三面环水,四面虚弱,地理位置独特,风景秀丽,树木绿意盎然,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漪,渔歌唱晚。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石鼓山美。学院有大约两米高的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震九天。北魏李道元《水经注》载道: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陡峭挺拔,风景奇特,历历湖南第一名胜。
经过十多次重建,石鼓学院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貌。目前石鼓学院主要由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等组成。
禹碑亭
禹碑亭映入石鼓书院,穿过大门和长廊,映入眼帘。禹碑亭亭柱上有一对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这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的主题。禹碑亭中央有一块禹碑,是蝌蚪文做的。禹碑在南岳衡山的山峰上为大禹治水而成功。它最早出现在东汉赵烨写的《吴越春秋》中,后来史成多次记载。明万历九年(1581)建于衡阳石鼓山禹碑亭,位于石鼓山南侧。
明代杨慎对禹碑作了解释。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看到篆书对联修名千佛;至味五经在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后来,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为正统教育教材,这是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
武侯祠
透过两扇门,我们可以看到有两座祠堂,位于武侯祠的右边,位于李忠节祠堂的左边。武侯祠和李忠节祠堂与石鼓书院关系不大。然而,由于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他们被移到石鼓书院。
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武侯祠。诸葛亮(181-234)是武侯,因其曾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临蒸(今衡阳),督促长沙、零陵、桂阳军赋,住在石鼓山。后来,人们在临然驿旁建武侯祠供祭。宋代重建石鼓书院时,将武侯祠移至石鼓山。南宋理学家张栻曾作《武侯祠记》,并亲笔勒石立碑。
祠堂门上,范鹤年的题目是对联心远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这里想见那一天;江流石不转,看秋水来者死者,伊人宛在中心。上联为武侯犹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人才;下联为武侯观察真实场景,感慨万千。
节公祠
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的李忠节公祠。南宋衡州人李忠节公名李霏,字叔章。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将犯,李霏临危受命,任潭州知州和湖南安抚使,带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多,城破,全家殉国。元代在衡州路总管府在衡州路总管府城南金鳌山李菲故宅,李菲部将沈忠、衡阳县令穆演祖,清代石鼓山移建。宋本、清代陈勾先后有记。清同治年间(1862-1864)石鼓书院重建时,彭玉林(当时清兵部尚书)为李忠节祠堂题联,赞扬李忠节铁骨铮铮、牺牲民族正义的精神。
穿过两个祠堂,大观楼跃入眼帘。在大观楼里,你一眼就能看到书院七贤的画像依次排列,这是他们文人雅士的贡献,才是今天的石鼓书院。大观楼里有来自世界各地名人的诗歌、书画。
合江亭
衡州刺史齐映(757-795)建于唐贞元三年(787)至七年(791)之间。贞元十七年(801)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增加了其制度,是楼阁式建筑。历代各代,石鼓山上的建筑屡经废兴,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贞(805)中,韩愈途经衡州,品尝石鼓,登亭揽胜,留下千古绝句,历代步其韵而和。合江亭也被称为绿净阁,因为诗中俯瞰空旷,绿净不可唾。
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是韩愈被贬到衡阳的方式,被石鼓山的美景所迷,吟诗,不禁悲痛欲绝,感慨万千。
合江亭门柱上的一对石鼓双江水;昌黎的一首诗是合江亭命名起源的真实写照。朱丹溪为石鼓书院合江亭题联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
朱陵祠
最后是朱陵洞。南岳朱陵洞是道家第三洞天福地,据说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派内侍率道众到朱陵洞投金龙告文祭典。这是《南岳志》的相关记载。还有记载:石鼓山东北麓朱陵后洞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石鼓山也有许多僧道:《舆地纪胜》载:董奉仙天宝中修九华丹法于衡阳,栖朱陵后洞。由于唐朝的推崇,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衡阳八景之一的朱陵洞。
在中国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是最早创建并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和湖湘文化发祥地,石鼓书院鼎盛数千年,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俗话说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摧毁了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建石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