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平海距惠东县53公里,位于惠东县最南端,面向南海,东靠红湾,西靠大亚湾,一直是海防重镇和惠州南部海运进出口的咽喉。
元末明初,盗贼猖獗,人不聊生。花都被朱元璋命令在这里建城,抵御外侵。又因朱元璋的海无永波而得名平海。城周五百二十丈,高八尺,野鸡蝴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后,成立了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
十字古街
贯穿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被称为十字古街。十字古街诞生于古城。经过600多个夏天的寒冷,街道两旁仍然保留着一排排古老民居的风格。这些民居多为平衡对称的平面砖房,采用由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变而来的综合结构,屋顶多为悬山式和硬山式。曾氏宗祠、刘家宅、林家宅、黄家宅等保存至今的民居,是时代的印记,是历史的画面。
七星井
平海古城不知道有多少古井,但最古老的只有七口。这七口古井是与十字古街同时规划建造的。成井时间在明朝洪武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
七口井的布局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七星井。七口井位于东街两口、西街三口、南街一口、北街一口,其中六口沿十字街建造。根据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名称,传说井是标定的。七星井深度不超过8米,均为规格石砌成,非常坚固。井径全是圆形,井台有方有圆。井水雨季淡,冬旱带咸。几百年来,这七口井养育了平海人。近年来,自来水通过家家户户后,仍有不少人到古井取水。
城隍庙位于城市西侧,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抗日战争期间,城隍庙几乎被夷为平地,解放后两次被拆除。1989年,香港同胞和当地人捐款100多万元修复原貌。
平海古城独特的起源和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事声音。它是一种基于北方语音的广州方言、潮州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融合。它可以自由地使用和回答各种方言。因此,粤东地区流传着了解平海方言,走遍世界的说法。
经过6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