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自明代建成以来,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外观呈现出红墙、黄瓦、青琐朱莹的帝王气势和礼仪典范。与宫殿建筑的外檐相比,皇帝的内檐装饰呈现出什么风格?本文从紫禁城养心殿一区建筑入手,还原明清时期不同功能空间内檐棚壁装饰背景的变化,分析明清时期皇帝在室内空间建设中的不同意义。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养心殿一区主楼成型于明代嘉靖年间。它位于乾清宫西部和西六宫南部的紫禁城空间格局。它具有独特的位置优势,深受历代皇帝的青睐。建成之初,它是皇帝的大厅。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皇帝曾在这里学习,并将其作为制作皇家器皿的办公室作坊,雍正皇帝继位后,始终把这里作为宿舍和日常政治的中心,延续到清末宣统逊位。作为清朝皇帝高度集中的中心场所,养心殿是一组多功能建筑群,包括政治、祭祖、佛教、阅读和生活。与功能相对应的室内装饰不仅要遵循建筑的等级和功能,还要迎合皇帝的喜好。与功能相对应的室内装饰不仅要遵循建筑的等级和功能,而且要迎合皇帝的偏好。背景墙和天花板的风格和实践作为内屋檐装饰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很简单,但其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室内空间整体氛围和风格的创造,也直接关系到各种宫廷事务和皇帝的兴趣。


一 明朝至清初,内檐木结构的装饰风格发生了变化


养心殿一区初步调查时,室内棚壁基本上是用白纸粘贴的。然而,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发现明代嘉靖时期内檐的主要木结构装饰包括正殿、配殿、耳房的室内空间,呈现出与外檐一致的色彩装饰风格。内檐柱饰朱红油、梁芳青绿色彩画、天花板彩画、墙面为金土墙,与现有紫禁城现有明建筑长春宫、南薰殿等明建筑的内檐装饰风格一致,虽然每个建筑的室内功能不同,分为等级,但木结构和墙壁仍然保持着油漆装饰的整体风格。


明朝内廷宫殿的色彩装饰风格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没有看到确切的记录。相反,以纸为背景的木结构、天花板和墙壁装饰将逐渐进入宫廷室内装饰。从康熙时期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张成开始,这位传教士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作为康熙皇帝的教士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作为康熙皇帝的私人老师,他有机会进出宫廷,见证了养心殿的室内装饰。他在《张成日记》[1]一书中记载了康熙29年(1690年)正殿的明室和东西暖亭的样子。见方约30尺…另一个耳房是皇帝临幸这殿宴请的地方。虽然如此,这里很简单,既没有彩绘金画,也没有窗帘,墙上只有白纸…张成在这篇文章中客观地描述了西暖阁的装饰。可以说,他对皇帝用来读书和休息的西暖阁的装饰非常困惑,甚至认为用白纸粘贴太简单了。这篇文章也证实了清朝康熙时期,白纸贴墙的做法已经出现在养心殿区的室内。因此,我们了解到,紫禁城宫廷客厅的室内檐口装饰已逐渐被纸张贴纸的做法所取代,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图1)。礼仪空间仍然延续着明代油饰彩画装饰室内的传统。例如,正殿的明室仍然呈现出一种非壮丽的色彩装饰效果(图2)。


图1养心殿西暖阁壁纸张贴内景


图2养心殿室内明室木构油彩画内景


宫廷客厅的内檐由绚丽的色彩装饰转变为素净的纸贴装饰,背后有哪些助推力?为什么明代没有大面积的纸张装饰室内空间?这与许多因素有关。这里简单说一下与纸张贴纸相关的贴纸工艺。贴纸是一种与书画装裱和传统建筑建设相关的重要工艺。在清代工部的八大作品中,贴纸是建筑建设的最后一道工序。狭义的贴纸涉及墙壁、天花板、梁柱、隔板、门窗等建筑构件。糊饰、裱糊的称谓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也很常见。而广义的装裱则涉及到室内贴落、匾联、天花、博缝、箭花、建筑烫样等的制作工艺(图3)。


图3安装相关施工工艺


装裱主要用于明朝和前朝的书画装裱。清朝逐渐衍生出一种建筑施工技术。一些专家认为,这与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满族人生活在寒冷的海关之外。进入海关前,有室内糊饰的传统。东亚邻国韩朝和日本历史上也有室内糊饰的做法。清朝内务府档案记载,朝鲜进贡的高丽纸是一种优质的皮纸,非常坚固。面纸也会偶尔看到一个日本进口的记录,俗称日本纸。显然,东亚在建筑装裱方面相互影响和传播,但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筑装饰的原材料来看,明代优秀的书法、绘画、书相对昂贵,宫廷建筑装饰的大量纸张没有条件,到明末清初,特别是清中期,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达到了顶峰。根据《清朝宫殿办公室档案》[2],乾隆48年(1783年)10月11日:


糊饰养心殿西暖阁、后厅等地方的屋顶隔断、板墙等。已经完成,奴隶派查房官员按照实际尺寸仔细计算,共2.4.66.6.7英寸,像往常一样,头号高丽纸一千三百六十七张,这张纸一千九十五张,竹子一千九十五张。……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乾隆朝养心殿后厅的卧室、西暖阁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是用多层纸粘合而成的。底纸多为高丽纸。这种纸以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抗张强度和抗折性都很好,干湿收缩率很小。清初,主要依靠朝鲜进贡。乾隆朝也模仿了同样性能的高丽纸,俗称乾隆高丽纸为了匹配不同层次的宫廷建筑,经常在两层高丽纸中间夹一层з麻布或棉布,以增加抗拉强度,称为底纸盘布,然后用扒踏法粘贴在天花板和墙壁的白色格栅或墙壁的木壁板上(图4)。


图4底层高丽纸盘布及白色门格栅扒踢法


贴纸以四张纸为主,主要包括竹连史纸和清水连史纸。雍正朝颁布的《工程实践》甚至记录了更珍贵的皇家书画纸——白鹿纸,用于高档宫廷建筑的室内装饰。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贴面层的纸纤维略短于高丽纸,纸张更白、更坚韧、更细、更丝滑,墙面贴面风格极其优雅。由于清中期手工纸的大规模生产,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宫廷室内棚壁装饰。由于纸张具有优异的吸水性,可以很好地调节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易于更换,有助于提高室内照明效果和清洁度。与室内油漆装饰木结构和墙壁相比,大大提高了生活空间的舒适性。加之以纸张为背景的室内装饰,其蕴含着自然及传统的力量,极具亲和力,看似轻柔绵白的纸张,从书写、绘画、书籍到建筑装饰,在清代席卷了整个宫廷、贵族[3](图5)乃至民间[4]的居住空间的内檐装饰。与皇家等级和权威的象征不同,内檐的糊饰是帝王审美与文人审美相结合流行的室内装饰手法。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图5宫廷和贵族房间的室内装饰涉及安装相关技术


二 白纸糊饰-空故纳万境


养心殿一区的历史纸张大多是白纸。皇帝的理政空间、宿舍、仙楼佛堂、书房等建筑屋檐被广泛使用。由于其最具包容性,皇室高度赞扬室内背景的净白。养心殿的仙楼佛堂自乾隆十一年以来﹙1746年﹚长春书店改造后,一直用白纸粘贴。二层天花板局部的粘贴纸多达19层,反映了历史上许多白纸粘贴的痕迹。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1772年﹚宁寿宫后卧主楼养性殿是为自己养活自己而建造的,在规制上模仿养心殿。佛堂的布局几乎和养心殿一样,内檐墙也是白纸贴的(图6)。



图6养心殿仙楼佛堂(上)和养性殿仙楼佛堂(下)均为白纸


从档案记载的角度来看,从宫廷糊饰的发展到清末,基本呈现出一种室内四白落地的做法,即内屋檐、天花板、墙壁、柱子、门窗都是白纸,都是一样的。在养心殿区的现场调查中,白纸的室内面积也达到了70%左右(图7)。


图7养心殿区白纸裱糊范围分布图


白色作为中国传统的五正色之一,一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何在白纸的帮助下营造空间氛围,以下是皇帝的宿舍和书房。养心殿区皇帝自己的宿舍有五个后厅,面积不到30平方米,净高3.6米。室内空间不贵,但大小咸宜,符合皇帝个人使用的规模和舒适度。以殿明室为例,其室内白纸贴在棚壁上,营造出一个纯净的空间。这种看似极简主义的装饰手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与无的哲学思想,背景的白色是绘画中的空白–空故纳万境,由于纸张载体的相容性,各种隔扇画心、家具照明、窗帘牌匾、文房珍玩等物品都可以衬托出来,尤其是后檐炕中间贴了一个晚清重臣潘祖荫书法帖。使白色壁纸更容易突出文臣书画的表现力有效衬托了整个空间明君亲贤的氛围(图8)。


图8养心殿后殿明棚壁贴白纸


以三希堂为例,位于养心殿正殿西暖阁西南角,是乾隆皇帝为自己设立的一个小书房。三希以收藏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勋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宝而闻名。三希以圣人、圣人、圣人为乾隆皇帝的政治自我鼓励,以实现内圣外王之依的政治理想。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乾隆皇帝从小就由著名的大师和儒家学者传授知识。登上舞台后,他聚集了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学者和医生的艺术品味和价值观对乾隆皇帝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乾隆六下江南,沿途可以看到白墙黑瓦的建筑景观。简约典雅的装饰风格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艺术欣赏。在宫廷绘画《乾隆皇帝写像轴》中,乾隆皇帝以汉装出现,书桌上的墨水、纸和砚台,书房外的梅竹衬托出来,就像一个文人。


三希堂的室内装饰也是乾隆皇帝根据自己对圣君的理解,将文人与皇帝的身份完美结合。整个书房室内面积不到13平方米,净高2.1米,堪称极致空间。它的设计布局紧凑,小斗室天地纵横,采用多种扩大空间的方法。首先,整个室内空间由楠木隔断扇分为南北两部分。书房南侧开了一扇大玻璃窗,可以打开书房与室外建筑之间的视线,在南窗下设置高低炕铺。皇帝在窗边看书,享受窗外宽敞的视线。其次,历史上三希堂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用白纸粘贴的素白的背景更容易衬托出隔断、对联、匾额、落画、壁瓶等。,这也符合传统文人的学习品味。第三,乾隆皇帝还介绍了两种欧洲宫廷流行的装饰手法:落地镜和通景画。南室矮炕西侧大面积落地镜,扩大室内空间,北侧西墙贴有《梅报春信》通景画。这幅通景画[5]使整个画面由内向外延伸。画中的地砖与现有瓷砖完全一致,真实反映了乾隆时期的室内装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娴女士在《从三希堂通景画看乾隆时期皇宫通景画的演变》一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由五块丝拼接而成的,其中天花板、门窗、水平花牙和墙壁保留了乾隆14年﹙1749年﹚的原状,顶棚及墙面均为白色背景,真实再现了乾隆时期三希堂的室内采用了质朴的白纸裱糊(图9),尽显高贵的低调,后代皇帝将三希堂视为乾隆皇帝的个人纪念地,其内饰至今基本保留。


与乾隆皇帝同时代的18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温克尔曼(JohanJoachininckelmann,1717-1768)非常热爱古希腊文明的白色。乾隆皇帝对白纸的青睐与温克尔曼提出的高贵、简单、宁静、伟大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


图8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室内布局分析


三 其他类型的糊饰-创造有趣的空间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养心殿除了白纸外,还有银花纸贴在室内的做法,主要分布在供侍妃临时居住的后厅东西院。一般来说,当代皇帝的皇后住在东院的东正房(体顺堂),皇妃住在西院的西正房(燕西堂),而其他妃嫔则按等级临时伺候东西围房,在该区域的现场调查中发现了三种不同装饰的银花纸(图10),西围房的室内表层粘贴了万字西番莲卷草银花纸,在炕下被遮挡的部位发现了万字牡丹银花纸。燕喜堂东梢的顺山炕和体顺堂西梢的后檐炕都发现了万字龙银花纸[6]。通过这些银花纸的残留痕迹,我们可以推测,在某个时期,妃嫔们已经粘贴了银花纸,而不是白纸。到目前为止,乾隆朝的通景画中画出了不同装饰的银花纸。乾隆40年来,乾隆花园内檐明间西墙落地罩后的年婴戏图通景画被乾隆任命。到目前为止,乾隆的通景画中画着不同图案的银花纸。乾隆40年来,乾隆花园内檐明间西墙落地罩后的岁婴戏图通景画被任命为乾隆。画面内外均为万字西番莲卷草银花纸(图11),从墙壁延伸至天花板,是清代宫廷装饰中最常用的装饰之一。清中期以后,银花纸已成为清代后宫棚壁最常用的装饰手法。


a西番莲卷草纹饰万字

b万字牡丹花纹饰

c万字小团龙纹饰

图10养心殿妃嫔伺宿区发现的银花纸纹饰

图11乾隆年婴儿戏图中西番莲卷草银花纸的装饰


除了白纸和银花纸贴在养心殿一区的室内外,还有与建筑不同功能相匹配的彩纸。用于东西配殿佛堂区域的楠木彩纸、正殿佛堂二楼地面贴的蓝纸、低档值房的炕围画等。佛堂长春书店和后厅的明房、东次房和东梢之间的后檐墙和衣柜也发现了带有西方写实风格的花卉布。

明清帝王宫内檐装饰风格的变化从养心殿区建筑的内檐装饰分析


从一个区域的屋檐天花板和墙壁装饰来看,与皇帝和妃子生活密切的宫殿屋檐已经从明代的五色装饰转变为清代的纯纸。一方面,大面积使用内屋檐贴纸反映了皇室对空间舒适的追求。另一方面,它以纸为背景,就像画面的空白,注入了文人的审美,可以说,以清代紫禁城建筑的宏伟外檐和内檐文人审美为主导的装饰手法也反映了清代皇帝外王内圣的政治理想。


注释


[1]张成。张成日记[M]1973:63.北京:商务印书馆

[2]清宫内务府办公室档案汇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第45卷。

[3]关于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的中国建筑[M]2016:176.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清]李渔。《闲情偶寄》[M]2016:209-211.云南人民出版社

[5]通景画是一类绘画题材与室内装饰及陈设相符合绘画,画中的顶棚、地面、装饰及景致与实体建筑融为一体,使其室内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绘画。通景画因其突出的装饰效果和扩展空间的视觉感受,深受皇家喜爱。

[6]这里提到的万字小团龙银花纸大量用于清朝宫廷,乾隆时期的倦勤斋一直用到清末。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5-2、图8、图9-1、图9-3、图11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内网图像资源管理系统

图4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丁莹绘制

图5-1图片来源李纬文翻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76,是中国建筑-18世纪法国传教士写的。

2008年4月24日,郑欣淼故宫的价值与地位光明日报

其余照片由作者拍摄和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