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三个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大陆两座完整的宫殿建筑之一,建于1625年,1636年,有114座古建筑。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沈阳紫禁城是沈阳(盛京)宫(盛京)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宫(或奉天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保存完好,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小很多。然而,在清朝入关前,它的宫殿位于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宫殿被称为陪都宫和留都宫。后来叫沈阳故宫。


沈阳紫禁城建筑具有独特的满族和东北地区特色,以满族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特点和传统宫殿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同时包括蒙古、藏族、汉族建筑结构和装饰方法,形成个性化、魅力和建筑风格的系统。



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其帐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它是满族人从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建国的基础——八旗制度生动具体地再现在宫殿建筑上,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唯一看到的。


大政殿作为沈阳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以八角形重屋檐、尖木结构的形式体现了满族独特的帐厅;殿前红柱上的双龙柱,翘首扬爪,雄浑有力。屋檐下兽面、蜂窝等独特的木材装饰反映了藏传佛教的装饰技术。大政殿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沈阳故宫中路体现了皇太极建造的盛京大内宫与乾隆皇帝建造的东巡宫和谐共存的特点。在中轴线上,有庄严的清门、宏伟的崇政殿、雄伟的凤凰建筑、神秘而简单的清宁宫、关菊宫、林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


其建筑多为硬山殿顶五开间式,居高临下的高台宿舍与相对平坦的金銮殿形成了沈阳故宫独特的低宫现象,与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建在高台基上,后宫居住区建在平坦的低宫形成鲜明对比。


清宁宫等后妃的宿舍反映了满族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具有口袋房、万字炕、落地烟囱、索罗杆等外部特是民族文化与宫廷建筑文化完美融合的实物见证。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中路两侧的东西两侧是乾隆时期增建的皇帝宫殿,包括颐和殿、日常生活中介于福利宫、皇帝东巡时办理政务的迪光殿、皇帝书房和宿舍的保极宫、后妃使用的继思斋。其清秀意味的江南园林布局、精致细致的装饰手法、优雅的宫廷陈设,都体现了典型的汉族文化艺术和皇家园林的色彩。


西路建于公元1781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皇帝在北京东巡时举行宴会和戏剧观赏的舞台、嘉荫堂和收藏中国古代最大的系列《四库全书》的文书馆。整体风格自然典雅,与皇家园林相似。它是沈阳故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休闲魅力的建筑单元组合。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此外,沈阳故宫还有一个相对独特的建筑区域,即盛京太庙,供奉清朝皇帝的祖先和祭祀。其建筑屋顶均为黄色琉璃瓦,与沈阳故宫其他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和绿色剪边、蓝色、绿色、红色、白色等颜色完全不同,反映了皇家祭祀建筑的特殊性。


沈阳故宫-宫殿古建筑群

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由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作为皇室产业。1924年10月,冯玉祥将军发动了北京政变,重新颁布了《修改清室优待条件》。



1926年11月16日,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在奉天宫遗址正式成立。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其功能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是皇家禁地,现在已经成为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教育场所;过去,它属于一个家庭和王朝,但现在它属于整个社会。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文化遗产扩建项目,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满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