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塔是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起源于印度。在印度梵语中,它被称为浮屠。据说它是由一些人建造的,以表达对佛陀的尊重,有人说是为了崇拜佛陀的舍利。古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多样化、最大的建筑类型。
从文献记从文献记录、石窟雕刻和壁画中了解到,塔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塔形的历史。从其外观形状和结构形式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可视为单层楼阁式塔,外观与中式亭阁顶加印度式塔刹。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早期的亭阁塔为木结构,后来被砖结构所取代。塔内设神龛,供奉佛像或墓主雕像,后逐渐发展成僧人墓塔。著名的有山东历城四门塔、长清灵岩寺惠崇塔、三藏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安邑划船禅师塔、明辉大师塔、河南登封会山寺净藏禅师塔、安阳修寺塔等。
亭子塔结构简单,易于建造。《洛阳伽蓝记》记载了皇帝修建塔的同时,也谈到了平民建造塔。白马寺记载,(公元75年)明帝崩塌,只在陵墓上环绕。从那以后,人们可能会在坟墓上做浮图。只有环是寺庙,这意味着祭祀寺庙,墓浮图就是这个小亭子塔。
在云冈石窟,北魏的亭子塔大多是方形的,中国的亭子和塔制动器。敦煌壁画包括北朝和隋唐的亭子塔,是木制圆形、六角形或方形的亭子和相轮塔制动器。图中的敦煌壁画是北魏的圆亭塔。它描述了释迦牟尼放弃饲养老虎的故事,并在圆圆圆圆塔上增加了五个相轮。刹车杆被称为摩尼宝珠。这座塔保留了更多的外国风格。
楼阁式塔
阁楼塔起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阁楼。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习惯,以阁楼的形式作为纪念建筑。阁楼塔可供奉佛像,还具有登山甚至军事希望的功能,如北京良乡浩天塔。
阁楼塔的形状特点是有多层塔的底座、底座、木结构或砖石仿木结构、梁、方形、柱、斗拱等构件。平面主要是方形、八边形或六边形,塔顶保存尖端,塔制动部件主要是碗好相轮,但形状多样。一些阁楼塔在第一层有走廊(副阶),加强了上部的稳定性,但也能有效防止基础被雨水冲刷,提高塔的使用寿命。
阁楼塔是中国塔的主流发展,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相对较少。如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开封塔、定州材料敌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等。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起源于印度,象征着对密宗金刚界佛陀的崇拜。佛经说金刚界有五个,每个都有一个主佛。金刚宝座代表祭坛,五座塔代表五方佛。
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是印度比哈尔南部的菩提迦耶塔。据说这是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寺庙塔建于大约五世纪,并多次被摧毁和建造。这是19世纪重建的金刚宝座塔。主塔高约50米,四角有四座类似大塔的小塔。
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出现在敦煌北周石窟的壁画和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北魏石刻上。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是明代北京真觉寺塔。还有北京碧云寺、北京西黄寺净化域塔、呼和浩特慈灯寺舍利塔、湖北襄阳的多宝塔等。
密檐式塔
密檐塔是从阁楼塔发展而来的。制阁楼塔在转化为砖石塔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砖石仿木制阁楼塔,另一个是密檐塔。密檐塔的特点是:
首先,第一层塔的比例特别大,是所有塔的重点,装饰丰富。佛龛、佛像、门窗、斗拱等多为装饰,佛教内容和艺术手法都集中在这里。二是塔体以上一层,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间距短,无门窗柱等楼阁结构。早期也有小窗户,后来逐渐消失。如需采光通风,檐与檐之间开小空洞,但与内层无关。最后,大多数密檐塔无法登上。早期的密檐塔有楼梯,也不用来俯瞰塔。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多为实心,根本无法到达。
早期的密檐塔比较简单,塔身装饰简单,出檐叠涩。由于砖石抗弯、抗剪能力差,屋檐下无仿斗拱、檩椽、瓦垄等构件。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发展很大,在华北、东北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实心塔,塔底增加了高大的须弥座,一层塔体装饰丰富,各层密檐增加了斗拱、椽子、瓦垄等仿木构件。密檐塔达到一个繁复华丽的高峰,这种塔在北方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后仍不断建造。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临济寺青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等。
覆钵式塔
传到中国,结合亭台楼阁和亭子,创造了一座具有中国风格的塔,但原来的形象被稀释了。在元代,沙波再次从尼泊尔传入大陆,并与藏传佛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塔形式,称为布波塔或喇嘛塔。
碗塔的基本结构由底座、塔体、相轮和塔制动四部分组成。底座有方形、八角形、多边形、罕见的圆形;塔也被称为塔肚或碗,顾名思义,碗基本上保持了坟墓的触摸;塔颈,也被称为相轮,可以有13层,所以也被称为13天;塔制动器由伞盖和宝制动器组成。
从北魏云冈石窟浮雕和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覆钵塔。但是元以后才大量建成,现存最早的大喇嘛塔是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建造。明清时期,喇嘛塔继续发展,成为高僧、和尚、喇嘛死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俗称和尚坟。著名的喇嘛塔还有五台山塔寺白塔、北京北海琼岛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等。这种形式也用于一些金刚宝座塔和过街塔上部的小塔。
经幢式塔
经典塔是一座模仿佛教宝藏的塔。建筑最初是寺庙中一个八边形的柱形工具。它上下垂,绣有佛经或佛名。后来,它被改造成耐用的石头。这座建筑上刻有佛经尊圣陀罗尼经或主人的名字。经典塔在唐代兴起,在辽朝盛行,延续到清朝,有的是经典塔,有的是墓塔。
公元七世纪后半期随着密宗东来,佛教建筑出现一种新类型––经典建筑,中唐以后,净土宗也建了经典建筑,数量逐渐增加;其中,以弥勒佛为主的只在殿前建了一座经典建筑,而以阿弥陀佛或药师为主的则在殿前建了两座或四座经典建筑。此时,经典建筑的形状不仅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和仰莲支撑建筑,雕刻也越来越华丽。从五代到北宋,经典建筑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现存的宋代众多建筑中,河北省赵县经典建筑体型最大,形象华丽,雕刻精美,是典型的代表作。
异型塔花塔
花塔的基本特点是,塔的上半部分装饰着各种复杂的花,看起来像一束巨大的花,所以它被称为花塔。装饰内容简单而丰富多彩,有巨大的莲花瓣、密集的佛龛、雕刻的佛像、菩萨、国王力士、神、动物形象等,用来展示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有些花塔最初涂有各种颜色,华丽而华丽。
从现有花塔的实物考察来看,早期花塔是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体开发而成的。唐代解脱禅师墓塔,山西五台佛光寺,顶部装饰着重叠的大莲瓣,可以说是开花塔的第一声。宋、辽、金时期,花塔真正形成。北京房山万佛堂花塔、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曲阳修德花塔等全国现存花塔十余座。元代以后,花塔渐渐消失,犹如昙花一现。
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高30.46米。辽天庆(11111–1120)建造。集楼阁式和覆钵式于一体的舍利塔,砖结构。下面是八角须弥座,上面是两层楼阁,顶部是覆钵和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