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说到首都,没有城墙就很难被称为古都。在历史变迁中,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城墙都被摧毁了。西安的城墙已经经历了几次曲折,似乎已经成为西安的文化根源。
你知道西安城墙的历史吗?
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在皇城周围夯筑高约10.3米,墙基厚达18米的土墙,这是今天城墙的前身。家里有3000卷书,还在善和里的老房子里。在唐代,善如云良将如林,城墙不仅吸引了房玄龄、魏征、欧阳询等高人围城,也是城市运营、政权交流、经贸交流等国家中心。城墙诠释了唐朝的繁荣、自信和创新,也见证了7世纪人类第一个文明中心的辉煌。
唐后,长安渐居一角,城墙倾倒。现有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公元1374-1378年),建于唐长安城皇城。1568年,陕西巡抚张志在外墙和顶部砌砖。200多年后的1781年,陕西巡抚毕远在城墙上进行了整容手术,重新包裹了城砖近墙根、近石条的砖厚约2.5米,至顶减为1米厚,极其坚固。
明代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长安城的前身,隋大兴城是由公元6世纪的大建筑师宇文凯主持的。幸运的是,西安的城墙在灾难发生后已经完全保留了下来。这样,它为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载体,可以吸引后代仔细阅读和欣赏,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匠心”和“高科技”在城墙随处可见——为增加土墙的纵向整体拉力和横向稳定性,墙体中加入竖柱和横木,夯窝密集,上下层咬合十分紧密。而最后一层,用黄土、石灰、糯米汁拌和夯打,坚硬如石。
西安城墙有许多不同历史的门。
明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依次称为长乐、永宁、安定、安远。由于当时军事防御的需要,西安明城墙原有的城门都是单门洞,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形成了瓮城。除永宁门外,其余三门现在只剩下两堵城墙。民国时期,城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需求,为了交通便利,人们在原来的四个城门两侧都有了新的门洞。
其余14个后来新开的城门,有的在战火开放的城墙豁口上重建,有的在唐皇城门遗址旁边新开,有的为了纪念伟大人物新开,有的纯粹为了交通便利。数一数这些城门的名字来源,你也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华民族的起伏。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开放的中山门、玉祥门和无幕门都以杰出革命先驱的名义命名,具有其不寻常的意义。新中国诞生后开放的许多城,以和平建国命名,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门名称的重新使用,则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传承。特别是文昌门,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唯一一座与军事防御无关的古建筑。魁星,又称奎星、奎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传说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誉为文曲星、文昌星。若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因此,古孔庙、学府都有魁星楼供奉香火。明清时期,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今辟为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建在城墙上。魁星楼于1986年修复,同时开放的城门自然被命名为文昌门。
西安城墙上的18座城门,是18个巨大的书页,里面浓缩着西安的历史。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拆除旧建筑是很正常的,但因为许多旧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迹,文化内容巨大,所以不能拆除旧建筑;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旧建筑,必须仔细保护,成为城市厚相册的精彩页面。说实话,西安在这方面的行为远非完美,但毕竟,西安历经艰难,保存了完整的明城墙,成为古代西安的醒目标志。这对历史和子孙后代都可以被视为无限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