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假如把苏州的园林比作一首诗,那么园林的主人就相当于诗的作者。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之说,倡导好诗要见灵见性,文风与人品融为一体。

孟子曾说:读书读诗,不认识别人,可以吗?

同样,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风格与主人的情操、爱好、习惯、经历、兴趣、修养等密切相关。

从内涵上看,园林是主人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的鲜明写照。

环秀别墅主人乐山,园林以假山而闻名;网师园主人乐水,园林以流泉瀑布而闻名;拙政园主人爱花,园林以四季花卉争艳而闻名……即便是经过易主后的园林,主人与主人之间也都贯穿着一脉相承的气息。


典型的如留园,这也是苏州园林之所以被称为私家园林,归根结底,园林是主人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空间。

从施工过程来看,园林是一项不断修正、创新、完善的作品,具有个人经历和心境变化的动态特征。

与诗人创作诗歌相比,园林的建设要复杂得多。由于经济条件、材料设备、工匠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园林不可能纯粹来自作者独特的诗歌创作。

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主人就是工程的总指挥。他需要敲定布局方案,邀请能工巧匠,并负责施工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的品味和意图决定了花园的风格。

虽然园林建设过程是艺术和工艺的汇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符合主人意愿的不能被园林接受。

从园林的功能来看,根据主人的地位、经验和爱好,功能也不同。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有些花园是主人避免隐居的地方;有些花园是主人修养的净地;爱好交流的主人不仅照顾好自己的身心,还把花园当成娱乐朋友、邀请名人的社交场所。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大多数主人大多是才子,特别爱才子,所以,以与世界名人交朋友为乐。

园林也成为人们共享的一座艺术殿堂,因才子名士题联、赋诗、作画等参与而成名,价值与魅力倍增。

如果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如果主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花园大多是独一无二和内省的。如果退思花园;如果主人深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花园大多具有宁静、遥远、舒适的特点。如怡园和网络教师花园。

今天的苏州园林基本公有化,园林主人的身影正在被遗忘。

一些园林美学家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诠释园林的审美特征。

一些从事现代景观艺术的人也试图将苏州园林归因于一些艺术符号和元素的组合,借助现代视觉传达理论和符号理论。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没有人,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艺术也成了无源之木。

苏州园林首先是人性化的艺术,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草木山石,都是人性的物化存在。



其妙在于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统一。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特别是苏州园林是一种写意艺术,以主人的兴趣和意愿为出发点。

因此,简单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园林,总有一种隔墙观花的感觉,难以体验情境。

人们对园林的欣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浏览风景;第二层是识别过程;第三层是品味兴趣。

风景是外在的东西,工艺是技术的东西,兴趣是人性的东西。

观光客满足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欣赏,大致依靠相机的取景窗来看园林。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只有品味其中兴趣的人才能实现与园林的精神交流。这也是园林欣赏的最高境界。

苏州园林在景观结构上清晰地体现了情感与趣味的融合。一个花园就像一颗守护梦想的心。它把世界的喧嚣挡在墙外。

这可能来自于主人的简单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它一直保护着美,保护着高尚的心灵和梦想。

它越是与时俱进,它内心的宁静就越令人震惊,那就是来自遥远的精神呼唤。

当你走进它,用心与它交流时,你会在静观、静思、静悟中感受到美对灵魂的庇护和解放。因此,你会忘记世界的复杂、喧嚣、痛苦和烦恼,不由自主地敞开无尽的感情。随着风景的流逝,你会放逐不羁的遐想,感受时间的变迁,诗意地徜徉在这个艺术高地上,享受自由。

古代造园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

苏州园林不是一部死书,是一部生动、具体、当下、魅力无限的杰作。

虽然有些花园是官员的家,但这不是腐败官员的平庸和奢侈的证据。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培养、品味和良知的精神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结晶。

它不仅继承了一些建筑,也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

园林的生活和欣赏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点。

但是园林的居住性不同于田园的居住性,甚至是隐居的山林。

园林建设在城市中,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说明它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但园林不是田园,而是田园的宁静,不是山林,而是山林的悠远。

它独立、封闭、自给自足,是一个超越世界的精神领地。

我们可以猜测,在官场社交一天的主人回家,面对树木、流水和游鱼,无异于面对无限的自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舒适一定是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