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建筑可分为宫殿、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二为民居。
对中国建筑的调查和分析,到目前为止,原始外观很少保存,但公共建筑仍在宋代,但也经过了无数次的维护。大多数住宅都是清朝中后期的建筑,只有200年左右。与公共建筑不同,人们不断投资维修。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民居发展缓慢,长期以来住宅形式没有明显变化。例如,材料、木材、石材、竹子、砖等,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材料,如技术、板夯土,也被称为土坯房。原因如下:一是社会动荡,朝代变化频繁,战争不断。二是制度因素,重文轻理,科技发展滞后,包括建筑。第三,人口增长缓慢,战争和自然灾害往往导致人口急剧下降。从汉代到明末,人口最多6000万。唐宋时期4000~5000万,至少不到2000万人。
另一个因素是,由于当时木材资源充足,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具有重木轻石的传统。人们依附于木材,木材的地位远高于砖石。但在明初,材料危机,也不得不放弃采木造屋的方法,真正开始认真对待石材。因此,在明朝之前,相当一部分人用木材和土坯砖建造的房屋很难保存,因为它们容易腐烂、起火或被雨水冲刷。现在我们很难看到明朝以前的木结构住宅。
然后,梳理中国民居的发展背景,只能根据历史记录和图片来认识。
中国古民居始于7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繁荣阶段,农业生产使人们定居,选择丰富的黄土地区挖掘水平或垂直穴位,用木材建造简单的屋顶,作为居住场所,形成村庄,开始有目的的建设活动。
大约5000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一些住宅建筑已经脱离地面穴位,完全建在地面上。除了圆形和方形单体建筑外,还有三到五个连接在一起的形式。中国北方原有的社会住宅结构基本上是用木质构件相互连接,用绳子或藤条绑扎固定的。屋顶是草泥屋顶,墙壁多为木骨泥墙。
极简单的榫卯技术出现在南方。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6年,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财产私有、王位世袭、奴隶劳动大量使用的阶级社会。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进入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商代国都建有高大的城墙和大规模的宫殿建筑,以及花园、台池等。考古发现使用了夯土与版筑技术,广泛用来筑城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木材料已成为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周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以王族和贵族为首的诸侯国,建筑活动比前代更为广泛。个别建筑的平面柱整齐,开间匀称。陶瓷瓷砖在西周开始燃烧,以提高屋顶的防水性能。
在上述漫长时期内,我们的祖先依靠团结合作的力量和严峻的自然条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不懈努力吃饱,改善住房条件。由于人类生活环境条件相似,人口稀少,住房的结构大多相同。人类生产力的低下,使每个人只能互相学习和帮助,才能顽强地生存。
从公元前10世纪到唐朝的1700多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巨大动荡、起伏和发展。中国的建筑水平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逐步走向技术成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整体风格和结构特点。除上述夯土技术外,以木结构立桩、纵排架技术在西周也广泛普及。与此同时,人们会了用土地烧盖瓦来解决屋顶的防水问题。当时瓦尺村很大,长约70~80厘米,宽30~40厘米。制作时,用泥条盘筑成筒状,入窑烧制,一个圆筒四剖时(均分四瓣),为板瓦;切割时(均分两瓣),为筒瓦。
古人称剖瓦为切割,切割后称之为瓦解。西周房子的墙壁全部用板筑夯土,此时人们已经非常了解墙壁的薄厚保温效果。绝大多数屋顶都是用茅草覆盖的,只有皇宫贵族的屋顶或一些公共建筑才有条件安装瓦顶。汉代,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相对完善。房子里有完整的廊院和多层楼阁。屋顶结构如硬山式、歇山式和庑殿式均已经出现。庄园住宅和四合院的形式也出现了。普通劳动公共住宅以木结构住宅为主,但材料尺寸和房屋规模无法与统治者的信用住宅相比。屋顶用茅草和墙板筑夯土应该很常见。
唐代出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衙门等公共建筑。木结构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出现定型和标准化的趋势。唐代建筑风格雄浑而不呆板,丰富而不繁琐,潇洒磅礴,与整个唐代的经济鼎盛时期密不可分。对于民居建筑,已经看不到实物了,代的民居建筑也没有在全国找到。了解唐代民居建筑只能从敦煌壁画等历史名画中获得一些旁证,主要体现四合院建筑在造型和布局上的对称性。
虽然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是人类的四项重要活动,但在古代,它们并没有被视为科学对待。学者们不学习它,也不研究和讨论它。长期以来,建筑技能一直由师徒传授。北宋取得了重大成就,有许多建筑专业化。其中,李警的建设方法最为著名,是北宋以前中国古代建筑建设中最完整的总结专业。
宋代的原建筑,今天保留了很多,大约有100多座,但都是宫式建筑和寺庙。民居只能从画中窥见影子,如《清风上河图》等。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建筑相对较小,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单一建筑的大小。随着风水概念的引入,城市布局出现了曲线,建筑布局随意、松散、自由,实用主义开始醒来。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布局上,废除了里坊制,取而代之的是街巷制,废除了坊墙,沿街设店,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宋画中的农村住宅相对简陋,有许多是墙壁很短的小屋,有些是小屋和瓦屋顶的结合。大多数庭院墙都是用棍子插入的栅栏。当然,在材料的使用中,石头、砖和木头、瓷砖和茅草,结构是榫榫结构。虽然有四合院,但在农村地区并不流行。尤其是在贫穷的农民中,房子更简单。
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时期。由于气候变化、政权变化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北宋时期的木结构。由于北宋木结构大殿的柱度是一个水平面,高耸的屋以高耸的屋脊都是用木梁结构层层叠叠的,木材的用量非常大。这迫使辽、金、元的建筑技术开始寻找节约木材的新方法。因此,出现了大框架等技术探索,目的是使木框架更加简单有效,减少木材的工作量,从而发明了柱法、柱法和更多的牵引部件来取代粗木梁的作用。
但现在剩下的元代建筑已经被后代加固了。由于木材的灵活性,这种方法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甚至可能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因此到明清时期没有出现或使用这种框架的古建筑。在此期间,仍然没有发现住宅建筑的物理标本。
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已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有自己的风格和形状。它们是内容复杂、风格多彩的万花筒。屋檐不再深远,梁架不再追求神秘,柱不再倾向于中心,整体风格和庄严。在此期间,出现了比较先进的技术,砖瓦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比明长城、西安大雁塔。木结构宫殿更加沉稳、庄重、严谨、大气,如紫禁城。
明清官方建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程序。明末,许多建筑都是专门出版的。然而,在广大民间,各地区的工匠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和爱好,以当地材料的特点进行施工,一些手写书也很受欢迎。这些都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提醒记录,价值很高。
明清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房屋的结构设计、材料的加工处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都是明清建筑,主要是清中后期,这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