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巷子里走走停停
仿佛回到了过去
找一个夏日的夜晚
静静的坐在巷子里
体会属于杭城的慢生活
十五奎巷
绿色植物覆盖了古屋
▼
十五奎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城隍牌楼巷,接丁衙巷。
对于“十五奎巷”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巷内徽州会馆里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
另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巷里的居民多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一举得中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巷子里的民居多是屋顶铺青瓦,室内多铺石板,是清末民初典型的杭州民居的“营造法式”。
往巷子中延伸出去的更窄的小道望去,绿色植物攀附着古朴的房屋,在这里拍摄一组文艺范的照片最合适不过了。
大井巷
闹中取静的代表地
▼
穿过人潮拥挤的河坊街,拐个弯,转进一条静谧的小巷,咫尺距离,便是喧嚣和宁静的两个世界。
相比热闹的河坊街,与之一墙之隔的大井巷却是难得的清净,没有喧嚷的民俗表演,也少了浓重的世俗气息。
小小的巷内,流通着现代和老旧的双生。
另外,沿着巷内小径走,还可以直接上吴山,大井巷出名,多半是因为巷内确有一口大井——钱塘第一井,住在大井巷的居民一直用井水来过日子。
用井水冲凉,洗衣…这也是大井巷最大的杭州味。
小营巷
毛主席到过的地方
▼
小营巷是一条深陷于城市腹地的古巷,禅堂阒寂,花木散影,身处闹市,却瘦似梅花淡似秋。
漫步小巷,走过一个个墙门,仿佛进入时间隧道,不经意间就会寻觅到城市曾有的足迹。
方谷园2号则是钱学森的祖宅旧居。北侧是新建的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小营巷街坊风貌小区。
这里环境幽雅,小营巷南侧,有面积2640平方米四季如春的小营社区公园,公园内有一座飞檐翘角、回廊绕庭、古色古香的小营花厅。
“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了42号、56号和61号墙门,对居民区卫生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皮市巷
南宋时期的皮具作坊
▼
皮市巷在杭州皮市巷南起解放路,与茅廊巷相对,北至庆春路,与六克巷相对。
南宋时此处聚集皮具作坊,经营皮具生意,故名皮市巷,又名福佑巷。皮市巷152号内水井,石质六角井圈,用大块石板凿眼承载井圈,保护井面。
井边供人搓衣刷被的长条石板,是旧时杭州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物证。
皮市巷周边还有大塔儿巷、小塔儿巷。《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就出生在杭州的大塔儿巷。
从民国初年至1937年,他们一家住在大塔儿巷11号。而现在,大塔儿巷连同周边的皮市巷、小塔儿巷,一起成了人们寻觅雨巷的地方。
五柳巷
杭州老底子味
▼
五柳巷再现杭州老底子市井风情。
五柳巷东依东河。五柳巷之名,源于南宋的一个皇家小御园,名为“五柳园”,就是现在的五柳巷所在地。
《杭州市志》记载,“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折西接城头巷。名始于清,其地旧有五柳园,巷以园名”。
巷子里的味道,夹杂着浓浓的杭州老底子味,这样的慢时光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