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在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有自己的独特性。羌族建筑包括碉楼、石屋、板屋、官寨、聚落、桥梁、栈道等。
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北川、平武等地产生并传播了羌族碉楼建筑技艺。古羌人的民居多为"众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
羌寨的碉楼墙很厚,不仅外墙很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墙上选择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的石头。如果第一层垂直铺设,第二层必须水平铺设,以便在石头和石头之间形成抓地力。建造墙壁时,两侧必须整齐,中间必须填充大石头。此外,粘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羌寨的建筑采用粘土砌筑,附着力特别强。
石刚土柔软,这些粘土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连接和铺垫作用,还能使整个砌体坚固,增强其刚度和强度。同时,房间的楼层高度相对较低。一般来说,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只有三层,功能非常合理。碉楼建造时,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以土石为原料,无需绘制和吊线。这一切都取决于传统世代相传的技能和经验。碉楼层次不同,结构严密。它不仅坚固、耐用、实用,而且冬暖夏凉。从平面上看,它们大多是六角形、八角形甚至十二角形。在内部结构中,采用石材和木梁的空间划分技术。每隔一段时间,将直径为20厘米的木梁放置在木梁上,以增加碉楼内部的抗拉力,每层都是如此。
羌族是一个聪明的国家。他们设计并建造了著名的碉楼,以抵御外国侵略。碉楼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建在村庄里,地理位置一般高于村民居住的房子。碉楼是羌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正是因为碉楼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才能长期平静。即使外敌入侵,住在寨子里的人也能尽快了解敌人的军事力量,并为战斗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