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形式,进而演变成各种建筑派系。根据不同的风格和用途,中国传统建筑可分为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六类。
徽派建筑
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除了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墙封闭的基本形态外,每户都以天井为中心。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徽派建筑的位置非常重要。村庄大多建在山的阳光下,依山傍水或引水进入村庄,与风景和水色融为一体。住宅大多面向街道。住宅布局与结构紧凑、自由、房屋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也可以增加单位,这符合徽州几代人的习俗。
闽派建筑
闽派民居是闽南地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鲜明的代表。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福建西南部的漳州和龙岩地区。它是一种供聚族居住、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起源于中原古代土著建筑技术。它出现在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趋于鼎盛时期。
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大,常见类型有圆形建筑、方形建筑、五峰建筑(大厦)、宫殿建筑等,建筑生产、生活、防御设施齐全,其中最著名的是华安二一建筑、永久承载建筑、振兴建筑、奎聚建筑、富裕建筑、南京和贵建筑、田螺坑建筑、和平绳武建筑是福建土建建筑的典型代表。
京派建筑
中国北方庭院住宅是北京最典型的建筑,而北京最典型的建筑是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四合院的建设非常注重风水选址、定位到确定每栋建筑的具体规模,应根据风水理论进行。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房屋和庭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有阴影墙,外人看不到院子里的活动。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防风、防沙。外面有砖墙。整个庭院被房子和墙壁包围。硬山屋顶、墙壁和屋顶都很厚。
苏派建筑
苏派民居是指江浙地区的建筑风格,是南北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布局是其显著特点之一。苏派民居以南为主,冬天可以背风朝阳,夏天可以凉爽,充满江南水乡古老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追求曲折理论:园林布局注重结构,布局曲折深,直接暴露迂回,舒缓起伏。
晋派建筑
晋派只是一个一般的名字,不仅指山西,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但在这些地区,山西的建筑风格相对成熟。晋建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义上是晋建筑;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洞穴建筑,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建筑风格。
历史上,徽商和晋商在中国贸易史上大放异彩,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上面介绍了徽派建筑。晋派建筑在风格上与徽派建筑相似,如高墙深院、白墙黑瓦、四水归堂等。晋派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北京风格相似。
川派建筑
四川建筑,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流行的建筑风格,是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四川西部住宅中的吊脚楼是最典型的。南方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地面蛇虫较多,敌人在生活过程中逐渐演变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由木桩或石头支撑,上架由地板、四壁或木板制成,或用竹排涂抹灰泥。屋顶铺瓷砖或茅草。吊脚楼的窗户大多是河流,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古代巢穴的发展。傣族竹楼和侗族鼓楼在川派建筑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侗寨鼓楼,也是川派建筑的代表之一,外形像多面体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到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鼓楼不用于居住,但它是村庄中最雄伟、最华丽的建筑,往往是消耗侗族同胞经济和精力最多的建筑。葫芦或千年鹤建在建筑的尖顶上,象征着寨子的吉祥与安全,屋檐角突出翅膀,给人一种精致优雅的感觉,如飞跃。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族家庭至少有一座鼓楼,有些侗族村庄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