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木雕又称漆金木雕,是浙江省宁波市汉族传统工艺品三金(金银彩绣、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之一。以樟木、椴木、银杏木等优质木材为原料,由浮雕、透雕、圆雕等组成。采用贴金饰色,结合砂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撒云母、铺绿、铺蓝等多种工艺手段,并涂上中国大漆。木雕构图饱满,造型简约典雅,雕刻精美,内容多为喜庆吉事、民间传说等,具有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唐代僧侣鉴真和弟子在日本建造的招提寺用许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朱金雕刻风格非常接近宁波阿育王寺现有的装饰雕刻。
朱金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漆器的痕迹曾在1953年发掘的祖关山汉墓中发现。唐宋时期,由于礼制的限制,朱金漆木雕并没有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而是广泛应用于天童寺、雪窦寺、七塔寺等主要寺庙。朱金木雕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制作匾额。宋高宗、宋孝宗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御书匾额,均采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制作佛像是当时朱金木雕的另一大用途。宁波古代佛教、京都国家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宁波古代佛教绘画中,都体现了佛殿的红柱和金漆屏风。南宋时期,宁波木雕工艺与日本木雕工艺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交流与融合。宁波的丝织、油漆、建筑和雕刻工艺已经传入日本。同时,日本的金、砂、金也传入宁波,丰富了宁波的朱金木雕工艺。
明代,宁波的木雕从业者受到工匠制的组织,开始为政府服务,导致世袭专业分工明显。随着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朱金木雕开始从政府和寺庙进入富裕的民间家庭,并应用于祭祀和高档器皿。清代开放手工匠自由经商,此时形成了各种商号和作坊。晚清五口商量结束后,宁波朱金木雕艺术家开始涌入宁波,成立行会等组织,将当时流行的京剧和西方主题融入木雕创作。民国时期,宁波富商在家居装饰中大量采用朱金木雕技术。与此同时,民间婚礼、比赛和市场的盛大排场也使朱金木雕的应用非常繁荣。
抗日战争期间,朱金木雕行业萧条,优秀艺术家纷纷躲避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朱金木雕发展良好,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重大破坏,直到改革开放才恢复。
朱金木雕技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的雕刻、绘画和金箔贴纸艺术。它是一种装饰性的建筑木雕,用于彩色油漆和贴纸,主要用于寺庙的建筑装饰和佛像的制作。
宁波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大多来自京剧人物的姿态和服饰,称为京班体。据说100年前,宁波市有一位徐燕照大师,他能雕刻出一英尺大、一英寸小的各种人物。每次他从城隍庙戏回来,他都会想到剧中人物的骨架。北京班体的构图格局采用主视体,在同一平面上处理近景、中景、远景。前景不挡后景,充实有序;在表达手法上,采用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人凸肚子,武士挺胸的民间表达手法,使宁波传统的朱金木雕有趣迷人。
朱金木雕的艺术效果主要来自油漆工的研磨、刮擦、绘画和贴纸,因此有三雕、七漆的说法。正是这一过程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宏伟而明亮的金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