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庵位于北京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内,创建于元代的古刹,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别名大悲庵,又称观音庵,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慈悲庵于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到清朝光绪初年,慈悲庵仅剩三间大殿,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形成如今的规模。慈悲庵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招提宝殿、文昌阁、陶然亭及南北西三厅。人们常说的陶然亭,并不是真正的亭子,而是慈悲庵内西侧的三间敞轩。
慈悲庵历史
据考证,早在元代,就已经在慈悲庵一带设立官窑厂。明清两代沿袭元制,继续在此设窑,制作砖瓦,“以供营缮”,称为“黑窑厂”。因长期取土烧窑,在原本土山遍布的地方留下许多大大小小的窑坑,这些窑坑积水成湖,逐渐形成“陂陇高下,蒲渚参差”的田园风光。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监管黑窑,在慈悲庵的后院盖了一个小亭子,作为便利歇息的处所,选取诗人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取名“陶然亭”,并题写了陶然二字,陶然亭因此得名。
陶然亭原本不过是江藻自己为工余闲暇休息而建,但建成以后,同僚、士子往来频繁,因亭子容纳人数有限,因此在十年以后,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又“广延同志”,拆除亭子,改建为南北砌筑山墙、东西两面通透的“敞轩”三间。
因为陶然亭是江藻所建,所以人们又叫它“江亭”。此后虽然已经没有了亭子,但陶然亭的称谓已经叫习惯了,所有大家还是叫它“陶然亭”,故后人又有“江亭无亭”的说法。
清代戴璐《藤阴杂记》中的记载说,自陶然亭建成以后,每逢春秋两季,天气晴好的时节,陶然亭中的聚会宴饮均座无虚席。各省进京赶考的举子,考试结束以后,也常常在陶然亭宴集酬唱。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浙江省的应考生员甚至把陶然亭作为他们固定的宴集之地。40年以后,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考生也多在陶然亭集会。
西城区慈悲庵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