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药材,被称为苦茶。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人们意识到这种药不仅能治病,还能清热解渴,香气浓郁,是一种很好的饮料。因此,人们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饮用习惯。茶字也随之出现,成为一种特殊名称。《神农食经》认为,经常喝茶可以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它喝酒,醒酒,令人不眠。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也说:苦茶久食。”
经过几千年的磨练,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茶叶的自然属性逐渐融入人文因素之中。佛教的方法决定了僧侣与茶的密切关系。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和尚不喝酒,不时吃(过午不吃),戒肉吃素;简单来说,定和慧就是和尚静静地坐着,思禅悟道。因此,有必要有一种营养补充剂,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能消除禅宗久坐困倦造成的疲劳,弥补午后不吃和戒肉吃素。茶的提神、生津解渴的药理功能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自然成为僧侣的理想饮料。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庙茶文化。
佛教非常注重饮酒,饮茶已经成为寺庙系统的一部分。僧侣们最初吸收了民间方法,用龙眼和姜煮茶、香料和水果,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办了茶宴和半茶活动,发明了点茶法,将芽茶研制成粉末,用沸水冲泡,对促进民间茶习俗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寺庙里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庙禅堂的茶鼓是召集僧侣喝茶的鼓;寺庙专门设置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寺门前派了几个施茶僧施惠茶。佛教寺庙里的茶,叫寺庙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照规定,每天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为奠基茶;按受戒年限喝茶,称为戒腊茶;请所有僧侣喝茶,称为普通茶;化缘乞讨的茶叫化茶等。平时坐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烧一根香,每次烧一根香,寺庙监视都要打茶四五匝茶,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期坐禅造成的疲劳。
寺庙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客,为自己和朋友喝酒,谈佛论经,培养心灵,形成庄严的茶礼。《佛道茶艺》一文记载了礼佛茶的礼仪:礼佛茶是烧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禅房里进行了礼佛茶,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称之为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烧香顶礼,拜佛三拜,普施甘露,冥想,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更符合佛教的八正道。因为泡茶的时候以正念、正定的心态集中精力,才能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冥想。俗话说茶禅一味,意思是喝茶修禅是一种味道,一种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被称为赵州古佛的赵州,认为禅师不仅喜欢吃茶,还经常用吃茶三个字引导僧侣,使三个字的禅语传遍世界丛林。
《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问:和尚家风怎么样?师(资福如宝禅师)说:饭后三碗茶。《景德传灯录》卷26记载:早上起床,洗手面,洗漱,吃茶;吃茶,佛前一周;佛前一周,和尚主事处问讯……起床洗脸,洗漱,吃茶;吃茶,一切;一切,斋时僧堂受益;斋时僧堂受益,上堂吃饭;上堂吃饭,洗漱,吃茶;吃茶东事西事……明代音乐曾列出烧香、煮茶、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翻经、忏悔、放生的居士清课。煮茶被列为日常练习的第二位,可见其重要性。喝茶逐渐成为禅宗制度之一,成为禅宗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一套庄严的茶礼仪式。喝茶逐渐成为禅宗制度之一,成为禅宗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一套庄严的茶礼仪式。当然,这些古代僧侣喝茶的真正目的不仅是喝茶,而且是参与禅宗和启蒙。禅茶的每一道礼序都源于佛典,启迪佛性,展现佛理。
茶和佛最初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禅宗真正结合了佛和茶的理论,因为茶道精神与禅宗相连,禅宗将茶从技能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可以说,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日常生活、禅的关怀和感悟。喝茶重在品,用心领悟禅味,茶中有佛法,佛法也在茶中。所以学佛的人,懂佛的时候不妨学点茶理,喝茶的时候进入茶禅三昧,也能体会到佛法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