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上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建筑群被列为中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郎德苗寨分为上下两个自然村。郎德上寨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第一个民俗村庄旅游目的地,有许多著名的地方:吊脚楼、芦笙堂和风雨桥。节日期间或旅游团到来时,将有热烈的欢迎仪式和盛大的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苗族歌舞表演。
1.郎德上寨简介
这是一个很大的苗族山寨。这里的苗族服饰以长裙为特色,被称为长裙苗。山寨下的风雨桥保存完好,清澈的小溪环绕着村庄,四周是青山,木制吊脚楼外面覆盖着玉米和胡椒。充满了古老的意义。郎德上寨苗语可以交换意味着翻译,可以交换意味着欧兑河的下游。村庄以河的名义,昂纠意味着上寨。郎德上寨以郎德地片上方命名。
郎德上寨四面环山,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美丽的丹江。河边有风雨木桥,沿河有石磨房,水里有鸭子在玩耍,两岸有水车。寨子对面有养流坡,坡腰有8亩许平地和150米长的赛马跑道。每年农历三月的马日,雷山、凯里、麻江、丹寨四县交界处的苗族男女青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爬坡活动,有1万多人参加歌曲、赛马。
郎德上寨民居依山而建,为木结构吊脚楼。通往寨中的五条花街路。东、西、北有木柱瓦顶护寨门楼,简称寨门。寨上,吊脚木楼,鳞次节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镶嵌着鹅卵石或青石。村里有两个铜鼓和芦笙场。场地模仿古铜鼓表面的太阳图案,用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成十二道光,朝十二个方向延伸。铜鼓和芦笙场的两端镶嵌着鹅卵石和水泥。贵客进郎德上寨,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从寨脚公路到寨头入寨门楼,有多达12张迎客拦路酒卡。每张酒卡,在路中间放一张方桌,两边站着几个穿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拿着壶端杯,向客人敬酒,每一个两土碗,说明福寿双全。最后一张酒卡是入寨门楼,土碗换成了大牛角。一路想满饮进寨者,不是海量莫能。然而,不擅长喝酒的客人不必担心。只要你双手背在身后,弯下腰,用嘴唇触摸酒杯,礼貌地说兜社莫(苗语谢谢),你就可以通过。虽然主人是好客,但他永远不会让强人难堪。还有燃铁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欢迎仪式。之后,女人们穿着绣花裙,戴着银角冠,男人们穿着长袍和马褂,全村都出来了,把客人带到村中心的芦签场。青年村民在场上悬挂铜鼓,向客人献上传统的苗族歌舞:芦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铜鼓舞……最后,全村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围成几个同心圆。随着铜鼓的想法,客人们也被邀请进入体育场,使狂欢达到高潮。歌舞结束后,可信地走到普通的苗族家庭,吱吱的纺织车,咔嗒的布机,讲述了山上宁静的生活,热情的村民会邀请你吃新节日或苗年,这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2.郎德上寨内情况
现在全寨有118户,500多人,都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出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隐藏在绿林中,美丽的苗族歌声不时在荒野中回荡。寨前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犹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河畔。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有美人靠供游客休息。美靠通常是女生刺绣的好地方,苗寨风格独特。村上的小路铺着鹅卵石,整齐干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一匹用鹅卵石照耀着仿古铜鼓面的十二道太阳和奔跑的马。南上还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入郎德村,首先要喝12道拦路酒,然后沿着石板路走进村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您将欣赏到五颜六色的苗族民间歌舞,如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
三、民族风情旅游点
1985年,郎德上寨率先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旅游、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庄。朗德上寨以迷人的苗族歌舞、绚丽的苗族银饰、独特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路、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迎接国内外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