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古村落位于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巫水河畔,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如太师椅而得名。高椅古村落是明清时期湖南省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现为中国十大古村落之一
高椅村古建筑位于会同县东北48公里的雪峰山南麓和巫水河西岸的平台上。在侗乡,高椅村古建筑规模大,保存良好。古建筑时代序列清晰,自然环境优越,田园风光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从明洪武13年(1380)到清光绪7年(1881),建筑面积19416平方米,建筑总平面布局,仿佛以五通寺(含大塘)为中心,第二个建有老屋街。到目前为止,明朝早期的建筑很少,北方的坎脚还是有一些明朝晚期的建筑。南方的田野和上下寨大多是清中晚期甚至更晚的建筑。建筑按照原有的风水规划布局逐渐发展形成,体现了一种中国定居文化。
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两层、三开间四排架悬挂山顶穿斗式木板墙建筑,是这一带侗乡常见的形式。另一种是较早的建筑,或富裕家庭的建筑,在木结构外,砖高围墙,在木建筑两山高马墙,全面提高建筑的防火防盗功能,属于湘西检查屋的类型。外墙砌法用毛石或片石砌基,基石上砌睡墙,早期睡墙可达2米高,稍晚者一般只砌七块砖;睡墙上再砌空头墙。砌砖采用滴白缝清水墙的做法。墙面起拔檐粉白灰带,墙盖小青瓦,脊做灰塑。外墙角常做成圆角弧形,方便巷道内人员通行。庭院小巧,布局紧凑。一般开侧门。外门均为托瓜门罩,为木骨瓦顶。晚些时候,院门经常做成外八字墙,有的在院子里加了一个中门,平时用作大门的屏风,家里有事的时候开中门方便进出。庭院天井布置灵活,或大或小,或有或无。在马头墙的拔檐上多画画,庭院内的照山水风景画,或墨书诗句。全村有41幅壁画和33幅墨书。
古村落建筑的整体布局按梅花排列,巷道和封闭庭院呈八卦阵式,将古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落。道路纵横交错,就像网状,进入村庄,就像进入迷宫。村里各种公共建筑,如祠堂学校、街道、寺庙、排水系统、古树和金都亭,保存相对完整。
村内排水系统根据地形分级开挖多个池塘,收集生活污水。并统一排放到村里五通神庙前的大塘,形成五龙聚集的风水定位。大塘起到吞吐沉淀的作用,最后排入巫水河。这种做法既符合聚水聚财聚宝盆的风水理念,又客观地达到了综合污染控制、环境净化和消防的目的。它应该是古代污水分级处理的一个例子。村内大屋巷辟园397.5平方米,故意拉开建筑间距。修建红鱼池和黑鱼池两个池塘,一池养观赏红鲤,一池养食用鱼,集消防、休闲、实用于一体。
由于环境相对封闭,村里至今民风浓厚。村中心的五通神庙只是道教神。罗星庵一侧供奉佛主、文殊、普贤菩萨、千手观音;另一侧供奉五通大师、杨公菩萨(杨再思)、关圣帝、张飞等。高椅侗族人还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水神、火神、土地神,也崇拜古树、巨石为亲爷,祈求和平。三座祠堂建在五通神庙周围。它体现了高椅人集佛、道、民俗神、祖先崇拜为一体的多元宗教文化色彩。
高椅人崇儒重教,以耕读为基础,村中文化教育氛围浓厚。据族谱统计,全村先后出举人进士贡生,秀才千总(武秀才)共293人。充分说明高椅人也希望通过提高儒家教育的地位,达到忠孝廉洁的目的。村里有五所学校,分为文武两类,因材施教。学文有清白堂,学武有敦本堂。每年8月27日孔子生日,孔圣会在敦本堂举行。村里现有的醉月楼是清同治年间建造的文人学士聚会娱乐场所。清宣统初年改办为女子学馆。
自古以来,高椅村的经济生活形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由于滨临巫水,高椅人出巫水,进元江,下常德,过洞庭,经营木材、桐油、药材生意。清末见过世面的高椅人,也带回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资金,利用当地市场的优势,当地开店做生意。街上有金匠、银匠、漆匠、木匠等手工业商店。清同治在清同治年间的月光楼,采用西式券窗,中西结合,流露出主人崇尚西学的心态。到目前为止,村里从事书法、绘画、木雕、根雕、竹雕雕、竹雕和收藏家,传统文化遗产非常厚重。
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高椅人丰富的文化生活。高椅曾被称为百日剧场,现在还保存着古老的诺堂戏。今天的高椅,诺堂戏与花鼓戏、汉戏、阳戏等戏种并存,对人们有益的文化熏陶。民俗淳朴,许多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有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等美誉。村里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她仍然沉迷于剪纸技术,传承着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也生活在努力工作的年轻人族钓鱼仍然是他们的专长。每年春耕季节,村里都会有非常庄严的耕牛节来庆祝春耕。如果在4月18日至当地传统祭神节,村民们会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去山顶的寺庙烧香拜佛祈祷和平,还会有大型的诺戏表演。在这里,您可以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侗族农家菜,住在侗寨木楼,体验侗族生活。或者和老人坐下来抽烟,或者在河边看洗衣服的村姑。你甚至可以在早上或晚上闻到一种香味。晚上,除了蛙声,老房子旁边没有其他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