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四月西湖最是美景繁盛时节,游人络绎。人人都知水光山色,其实孤山内西泠印社的园林建筑集诗、画、乐一体,堪称江南园林一绝,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第1张

西湖原有东、南、西、北四“泠”,以西泠最富诗韵。“西泠柏森森”、“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千百年来,令人神往。九十多年前,西泠印社在此祭奠,诗情画意,融汇惯连。西泠印社的建筑群被誉为西湖园林建筑的最佳之作。

西泠印社的建筑,是晚清江南民居形式,朴素优雅,绿云掩映,富有层次,依山傍水,布局精巧,深得造园艺术之妙趣。最下层临湖一垣粉墙逶迤,透过漏窗、洞门,一洼水塘边的两栋古建筑突入眼帘:左边倚墙的一幢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日常憩息吟诗的“竹阁”;正面较大的一幢是宋代建筑“柏堂”。这两幢早于西泠印社建社前的建筑,原不在印社建筑群之内,因蕴孕着浓郁的诗韵,又紧连着西泠印社的建筑群更臻完美,犹如一部乐章有了美妙的序曲,也如一幅画添上了神采的一笔。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西泠印社的石牌坊当是原来的正门,石级蜿蜒,引人入胜。牌坊脚下的山岩上,有一行不规则的石刻:“渐入佳境。”因刻得较低,往往被人忽视。人们一经发现,就感到意境深邃,引人拾级而上步入佳境。

第一层次的建筑是山川雨露图书室和宝印山房。前者位于梅花屿(孤山)的西南坡,地势高低适宜,一抹平屋小轩窗,无居高临下之势,却能俯视坡下的“六一泉”(苏轼为纪念“六一居士”欧阳修而筑)和“俞楼(俞樾故居)”。东面的宝印山房,在抗日战争期间失火焚毁,七十年代中期,笔者经办重建,邀集建筑设计界同仁,精心设计、施工,复其神韵,以小曲廊与西面房屋连接,有合有分,屋前小平台,平湖秀色似在足下。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第2张

山川雨露图书室后面,摩崖刻有“印泉”二字,修竹绿荫掩着一潭清泉,在小天地中造出了有造出了幽探的境界,真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妙。由泉边向西登石级,弯弯曲曲的小溪把人带入一个名叫“小盘谷”的幽谷,一边山崖上题刻着:“人间何处有此境。”小幽谷中,“遁庵”、“还朴精舍”两座平房倚角而建,门前小庭院树木扶蔬,透过树梢,西湖若隐若现,似诗一般含蓄,像画那样深远。使人想起扬州也有一处园林叫“小盘谷”,匾额为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所题,而这里的“小盘谷”更具幽趣,真有如入仙境之感。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上层较宽广,中间是观乐楼,楼前有华严经塔,塔下池边红梅数枝,疏影横斜。对面是“四照阁”,是塔的原址,塔迁至对面后,即建此阁,四面临窗,可尽览湖山风景,置身其中情景交融,正如门前楹联所题:“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东面的“题襟馆”前门对外西湖,后室“鹤庐”骑在西泠印社后门的石堡上,对着里西湖和葛岭,远眺可及苏堤和里西湖,前人居此曾赞曰:“左挹六桥烟柳,右掠曲院风荷。”构筑之妙令人叹服。观乐楼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因是后建的,清水墙,铸铁栏杆,与周围建筑甚不协调。七十年代整修时,在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指导下改成现状,使之与整体建筑群风格一致。最西面的“三老石室”是一间石筑小屋,颇显别致,里面珍藏着西泠印社的珍宝“东汉忌日碑”,有石碑记录着众人捐钱八千银元、从洋船上抢赎回这块国宝的事迹,展示爱国主义精神,也启迪人们对这处文物保护单位应倍加珍惜。

回想当年整修西泠印社时,有人曾提出可拆掉改建成楼外楼式的商业楼,群议纷纷,莫衷一是,幸得陈从周教授来主持,改好了观乐楼外,其余均按整修文物古迹的原则“修旧如旧”,使西泠印社这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姿更绰,蕴含着诗、画、音乐的韵律。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第3张

西湖园林建筑佳作:用建筑讲述西泠美

西泠社址并非苏州园林的纵横格局,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这里自建立便吸引着一批批文人雅士谈艺论道,经百余年积淀终成就了“天下第一名社”的名声。曾经多少文人名士在这片美丽的园林留下故事,而今只能在历史浩瀚里找寻过去的痕迹。感谢西泠,让我们记住了这一段段美丽的往事、观赏了一件件艺术经典,也感谢曾经的西泠人为我们留存下这最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