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近日,一则“谭氏家庙”被强拆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强拆”这样的字眼,不免让人心生排斥。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第1张

据悉,被强拆的建筑为谭氏祠堂旧址,位于浏阳城南的浦梓港,始建于明嘉庆年间,距今有四百八十多年历史。目前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瓦砾,只剩被拆的墙体和木头散落在地。

此事件立刻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当地政府不顾谭氏后人劝阻、力拆数百年历史古建筑的做法广受非议。

据当地村民回忆:

“谭氏祠堂从我出生起就一直存在,祠堂以前面积有6亩多,每逢清明,就会有整车整车的谭氏后人来祭拜。”

“几天前,祠堂附近聚集了百来号人,不一会儿就拆掉了。”

“历史这么久的老建筑,怎么说拆就拆了?”

“祠堂里一直都有人住着,不知道拆掉之后,他们能住在哪里。”

“谭氏家庙”历史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浏阳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家庙”未能得到传承与继承,到底是谁的错?

谭嗣同

浏阳谭氏祖上于明朝自江西迁来,浏阳“四大姓氏”谭、宋、刘、黎,谭姓居首,早年曾在谭氏家庙设私塾“福寿学校”,谭嗣同和他父亲、曾任湖广总督的谭继洵,都曾在此读书受教,这样的文物被“强拆”确实是让人匪夷所思。

据《浏阳县志》《浏阳乡土志》等资料显示,谭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孟夏,兴毁多次,现存祠宇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后不少村民居住其内。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自上世纪末开始,便有不少村民来祠堂拆砖建房,让这所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建筑更加飘摇。土地改革期间,谭氏祠堂被分配给当地农户李耀国、谭景宇等9户人家居住。1992年,在农村集体土地普查时,荷花乡人民政府办理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李耀国、谭景宇等9户居民成为合法房屋产权人。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第2张

谭氏祠堂拆前旧貌

2013年下半年,浏阳市启动“一河两岸”及浦梓港棚户区改造项目,便涉及谭氏祠堂所在地,在内居住的多位户主签订了依法拆迁协议。2014年2月,户主租赁的一台挖机开进祠堂,将其后栋捣毁,后被谭氏族人发现,现场聚集百余人阻止拆迁。

随着时代发展,谭氏祠堂内,不少居民相继搬离,至2018年6月,只有胡月林一户仍在居住。根据荷花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资料显示,胡月林于2014年7月与浏阳市拆迁事务所签订了房屋拆迁协议,但因与谭氏祠堂族人沟通不畅,一直未将房屋拆除。

谭氏祠堂拆前旧貌

今年2月,胡月林委托浏阳市红星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将其位于谭氏祠堂的房屋拆除。双方签订的合同显示,红星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须在2018年8月1日前,将房屋全部拆除完毕。6月13日,胡月林的房屋被拆除,谭氏祠堂也全部化为废墟。

我们来看看官方的回应

关于浏阳荷花街道一老屋被拆除的核查情况说明

1、浦梓港谭氏宗祠并非谭嗣同祖祠也并非文物。2010年3月,浏阳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省、长沙市文物专家进行了调查核实及专题论证。据调查,该处建筑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虽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整体格局遭到严重破坏,依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认定标准》等相关规定,对其出具了认定意见,浏阳市浦梓港谭氏宗祠没有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同时查实,浦梓港谭氏宗祠并非谭嗣同祖祠。浦梓港谭氏迁浏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江西袁州迁入;谭嗣同所属的梅花巷谭氏迁浏时间为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由湖广长沙府长沙县迁入,两支谭氏虽都在浏阳境内,但并非一脉。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2、老屋拆除是房屋所有权人自行拆除,并非强拆。据查,这栋房屋土改时被没收,分配给了胡某林、李某国等9户村民。1960年,浏阳县人民委员会向他们颁发了房产所有证,明确了房屋产权归胡某林、李某国等9户村民所有。后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浏阳市决定对浦梓港片区进行整体开发。荷花街道作为征拆的实施单位,先后与胡某林等9户签订了房屋拆迁协议,其中8户于2018年6月1日前自行对房屋进行拆除。2018年2月1日,胡某林委托浏阳市某劳务有限公司对房屋进行拆除。为了防止在拆除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并确保周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6月13日早上7时住户自行组织拆除时,荷花街道做好了现场交通疏导和秩序维护等工作。

请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浏阳市荷花街道办事处

小编总结一下,就三点: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第3张

不是文物,也不是谭嗣同祖祠;

房屋是主人自行拆除,不是强拆;

失去原貌的谭氏祠堂,不值得保护。

  这回应一出引发了网友的又一轮质疑:

400余年古建筑竟被“强拆”,到底是谁的错?

“即使不与谭嗣同有关,也是珍贵的古建筑,怎么能说拆就拆?”

“虽不是文物,但也是几百多年的老屋,本地乃至全国又有多少,难道民间的瑰宝就不值得保留么。”

“既然是按规定要拆了的东西,为什么要偷偷去拆?难道白天怕天眼看见吗?就算是晚上做贼一样去拆,老天也知道你们这些人会得报应的,有了上百年的老房子应该是加以修整,不是拆除。”

......

这些古建筑即使算不上古文物,但是它们却记录了一段历史,象征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采用“强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抹去历史的印记,实在让人无法信服。

浏阳市政协委员杨广泉说,在浏阳,像这样的祠堂数量较多,考虑到产权问题复杂,一般都是家族内部修缮与保护,但谭氏宗祠因为缺乏有效保护,已经在危房之列。

是啊,类似“谭氏家庙”的古建筑被拆早已不是一个特例了,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都在“维修性拆除”或者“保护性拆除”的幌子下惨遭破坏。

这几百年的建筑也是说没就没了。文物一旦游离于官方保护名册之外,似乎就摆脱不了的悲惨命运。文化遗产本就稀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