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之象。不仅国内各大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而且更多的中华文物瑰宝逐渐走出国门,到国际层面上大力宣扬中华优秀文化。然而文物交流展览活动的增多,也间接暴露出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近期发生的两起文物因外展而受损案例,值得深思。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第1张

如不久前有媒体爆出,曾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的石椁,在结束了国内外多地的巡展后回到了山西博物院。有文物爱好者在参观时发现,虞弘墓石椁的几块石板的边缘处有明显的伤痕,并就此事在微博发帖质疑。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对此,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表示,损伤原因是由于石椁长时间频繁展出,世界各地气候和工作环境各异,加之在文物包装和搬运过程中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导致石椁部分椁板的边缘出现多次损伤。无独有偶,春节期间在美国展出的兵马俑手指被一名美国男子折断并盗走的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庆幸的是,被盗拇指已找回,文物的修复以及相关的善后工作都在进行中。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第2张

这两起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物保护工作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而且有的还十分迫切。业内人士指出,文物外展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随着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海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国文物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更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越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越需在文物安全上做足文章,出境展览文物必须筑牢“安全底线”。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如何保证借展文物“漂漂亮亮地去、安安全全地回”,已然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有专家指出,保障文物安全,不仅需要博物馆界主动加强防范和保护措施,还需要调动起公众的文保自觉意识。对于博物馆而言,可以从运输安全、展出安全和保存安全等几个方面,依法完备安保各项措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如在交流展出之前,借出方务必摸清对方博物馆的安全状况,对展出时的文物保护提出具体的细则,派更多的保护人员随行监督,同时寻找合适的保险公司给予足够的担保,都十分必要。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第3张

而对于提高公众文保自觉性,媒体作用不可或缺,如央视近期推出的《国家宝藏》着实让文博界火了一把,不仅普及了文物知识,也提升了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理解。此外,一些博物馆推出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让公众切身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的艰辛,也能够加深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认知和支持。

文物交流展览活动日趋频繁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