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丨探究古建筑之美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之中发展、定型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哲学体系。由此体系延伸而来的璀璨的东方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同时中国的古文化也孕育了中国辉煌而独特的古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丨探究古建筑之美  第1张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最能表达人类文明成果的实体,是人类经济、政治、宗教、习俗、文化、科技、艺术活动水平的物化体现。所以中国的古建筑也把中国的古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古建筑以群体组织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庭院的组合方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中国古代的群体建筑主要表现在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住宅建筑中。

1.历史文化渊源

(1)空间认识

从人类第一步认识空间开始,是由太阳的东升西落而有了东西两方位的空间认知,进而又逐渐发展为东西南北四方位的空间序列,又因人本身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而有了“中”的概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空间文化形态,“中”是黄帝子孙的生息之地,称:中土、中州、中原、中国。“中”是中国空间观念的“主心骨”,“中心”在建筑空间体现中如以庭院为中心的布局。

(2)哲学信仰

在西方犹太人以及基督教徒的观念中,唯一神上帝七日创世之说形成了西方人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序列的追求,如《圣经》中记录的通天塔的神话。以至于西方建筑更重视在高度和体量上的追求。

而与西方人的选择相反,中国人放弃了对上界的追求,选择了对“绝地天通”的理论的认可,因而也选择了心甘情愿地匍匐与大地之上的现实。

中国人在精神上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哲学的共同影响,其中包括儒家的礼制和中庸,及道家的返璞归真、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传统园林更是将这一哲学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的礼制观念包含伦理规范的内容是以“仁”为基本范畴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曲阜重大文化项目蓼河二十里(现代版)清明上河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核心,表达了人类最高目标是人与宇宙总体关系的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丨探究古建筑之美  第2张

2.营造活动中的观念文化

中国古人在大量的建筑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总结出一些观念文化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由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和对天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的、有人格的最高主宰,随着对灾变凶吉关系等不确定事故的长期思考探索,逐渐形成“天意”、“天意”、“天道”等概念。“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建筑上的影响有三:a、与神灵对话之所的祭坛、明堂、明清坛庙及地方神祠建筑;b、建筑的规划方位与星宿对应,如以北极星呼应的以北为尊;c、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列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2)“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自然”包含着“自”和“然”两个部分,即包含人体本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物质本体部分。即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做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上(例如园林),中国人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人工环境意境。

与欧洲哲学理念中将自然作为是人的对立面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在欧洲的造园中强调人工的雕琢感;又由于西方文化对几何概念的偏好,欧洲园林在平面布局上又表现其规整的几何曲线。

(3)”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中国人在对周围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中,通过对天地、日月、男女等自然现象及贵贱、兴衰等社会现象的观察,逐步形成用阴阳五行来概括的一系列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

阴阳观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建筑上的影响表现在:a、认定方位是有主从的,如以北为尊、东比西贵、左昭右穆等。b、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次的属性,如“万物负阴抱阳”提出建筑背山面水之说等。c、这种序的观念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纳入规范文化要求中,坛庙、宫殿及各种居住建筑都在其明确的制度下建造,否则即为僭越,使封建社会关系建筑化。

中国建筑文化丨探究古建筑之美  第3张

(4)其他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英国艺术家贡布里希提出来“力场”,即为某种文化、心理或习惯的力量。即人的心理结构,它既非恒久不变,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前述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的观念为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都留下了投影。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其他方面还有:a、内向性,如住宅、园林等多数承载中国文化中内倾性格的汉族活动地区的建筑群大都以院落空间匍匐于大地之上的。b、尚祖制,对祖制的遵奉使中国建筑的形态少有突破,群体院落一脉相承。c、中庸,即在对立的两种选择中妥善把握,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如“过犹不及”。

3.风水意识

风水的名称来源,一般公认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为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最初的指导原则来自于《易经》。风水观贯穿了中国建筑在选址、修建、装饰等一系列建筑活动之中。

与西方的建筑群落规划不同,传统建筑布局往往是通过风水论证而进行规划,分别受“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影响。

古代都邑的建造与风水学说息息相关,通过建筑空间布局的对应关系,寻求具有内部空间暗示作用的内涵意义,如北京的内城,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因而,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明显先天八卦正四方位。皇城的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是乾清宫、交泰坤宁宫——依旧是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通过建筑的暗中对应关系来寻求自身的平衡稳定状态,让建筑之间相互对应,相互关联,使空间场所具备内在的和谐。同时紫禁城在规划布局上也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在紫禁城中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放于前面,内眷生活的寝宫放于后面,不仅适用于功能方面的需要,也合阴阳之说。前朝三大殿,后宫两座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风水学在传统建筑、陵墓以及城市规划和村落的建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主要以群体布置的方式匍匐大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材料本身的特性——木材的防火要求,长度、强度不及石料,房屋容量小。群体布置能很好解决木材在这方面的缺陷。

中国群体建筑总体是以中轴线作为群体组织主流意识,是由于汉文化中各个思想力场的综合影响。同时在群体组织上又能擅于变通,显示出人性化的一面。在群体建筑的理性布置上也运用了不少手法如“过白”——坐于后一进建筑中的人能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能看见一条发白的天光,即形成框景的原则。还有如建筑前低后高,后部建筑除最后一进外,一般都要高于前一进,但不宜高于主体的堂或主殿,楼阁除外。种种处理手法使得中国群体建筑以长卷的景观进入人们的视线。廊庑相连、借山取景也将建筑群体融入整个自然境界之中,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体现得淋漓尽致。

专题推荐:

寺庙设计施工公司

寺庙规划_寺庙规划设计_寺庙规划方案

寺庙设计效果图-寺院规划设计图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