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龙兴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居住,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 名。该寺基址兀耸,居高临下,颇有气势。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高塔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县委县政府又广泛集资, 组织义务劳动,广征能工巧匠,加固了寺基,整修了殿宇,补建了廊房,并新开了一条直达寺院的宽阔通道。从而使千年古寺,重焕容光,又展新姿。

山西运城龙兴寺  第1张

龙兴寺现存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悬山顶。殿内塑有宋金时期彩塑、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 地藏、文殊、普贤菩萨。殿前左右各有一配殿。院内为碧落碑亭,亭内是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 系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 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姿态优 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来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书法特异,笔法工整,文字奇古,后人难以认读,历经千余载, 此碑伴着神奇的传说和魁力招来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鉴赏摹拓,驻足忘返。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 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 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碧落碑”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留下了光辉 的一页,永远是书苑墨海中闪光的珠宝。

山西运城龙兴寺

“二宝”是宋金彩塑“三世佛”。彩塑艺术是晋南大地上遗留不多的稀世珍品。主佛中为“毗卢佛”,西为“释迦佛”,东为“卢舍那佛”。前排为普贤、观音、地藏、文殊四大弟子。彩塑面庞丰满,姿态端庄,眉目清秀,衣纹潇洒流畅,不愧为宋金时代的代表作。

山西运城龙兴寺  第2张

山西运城龙兴寺

“三宝”是大殿之后,赫赫有名的龙兴寺宝塔(亦称绛塔)。据碑志记载,此塔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 1784年),因年久塌落,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全部是用磨光的青砖砌制。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 构,制作颇为工细。塔的每级上均有题额,由下到上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 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即切题,又有寓意。

“一奇”是龙兴塔院的“龙泉圣水”。它出自佛祖殿下,清泉涌流,甘美清爽,适口宜人。水内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饮后能治病强身,长期饮用可容光焕发,延年益寿。可惜现以干涸。
“二奇”是龙兴寺内的楹联,均出全国名家之手,奇文共赏,从山门到大雄宝殿,品字酌句,飞龙走蛇,铁画银勾,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无一不让你心旷神怡,留连难返。墨海泛舟共享文字乐趣,书苑畅游领悟笔情墨趣。

山西运城龙兴寺

山西运城龙兴寺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