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古建筑,特别是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古街里弄群落,历史久,数量多,质量好,类型丰富,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它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陶瓷史、经济史、民俗风情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直接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古朴典雅的古街里弄无论从物质还是人文的角度去看,都很有特点:一是古街里弄的称谓由来充分反映了瓷都的老城发展变迁。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十八个省、三十四个州(府)、六十八个市县在此设有三十多个会馆。因而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古镇,就形成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地名。例如:反映土著居民聚居的黄家弄、江家坞,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反映祁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反映客籍集中地的湖口弄、汉阳弄等。二是古街里弄的行业经济充分呈现了瓷都的历代瓷业盛况。昔日,陶瓷生产是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大街小巷。这些街弄里的各行各业,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能把人们带到景德镇的远古时代,能洞察到千年的陶瓷文化渊源。三是古街里弄的建筑风貌充分展现了瓷都的古建筑文明。众多古街里弄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构架相得益彰;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简洁,恰到好处。可谓凝重中见技巧,淳朴中显华丽,给人以自然宁静、朴实淡雅之感,是古建筑与瓷文化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为了保护瓷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走“保护与开发并举”之路,聚集多方力量,对中山北路至斗富弄约300米地段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并恢复“前街”原名。改造后,景德镇地方建筑特色“窑砖墙”得以充分展示,不仅在外观立面和内饰构架上,对所修房屋砖木结构、青瓦飘檐、木雕花窗等都视单体建筑物的具体状况保留或增改,同时还把防火、防潮、防漏、防蚁、起居方便、使用安全考虑到位;对配套的园林绿化、路灯照明、水电通讯均进行了综合改治,使之成为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科技相结合,购物、休闲和娱乐相结合的步行商业街,堪称“江西第一街”。现正在实施的斗富弄改造工程,也贯穿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环境优美、空间适宜、古韵洋溢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力争创造一个繁华与幽静并重,古老与现代共存的历史街区。此外还修复了一批有影响的古作坊、古民居、古窑房和窑砖里弄。等等。这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是整合瓷都旅游资源的重大举措。在老建筑基础上进行保留原格局的精心改造,使景德镇逐渐再现出古镇风貌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风貌。
但是,随着老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在古街里弄的保护与利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古街里弄历史文化的阐释宣传不深入,看管维修不经常,保护经费不到位,老街店铺与建筑风貌不相称等等。因此,必须深刻认清保护与利用好古街里弄对提升瓷都城市个性的重大现实意义,树立科学的保护利用意识,制定合理的开发建设规划,让一代又一代瓷都人创造和积淀起来的,丰富厚重的历史与人文记忆在建设“旅游都市、特色瓷都”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首先,要集中整合、全力打造古街里弄。按照“抢救保护、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遵循“高起点切入、高标准开发、高水平管理”的工作原则,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详规具体实施。对与古街里弄文化相关的各类建筑物,该保护的保护,该整修的整修;对有碍历史风貌的相关建筑物,该搬迁的搬迁,该改建的改建。通过整合改造,使之形成以形形色色的现代商铺、鳞次栉比的服务娱乐馆、历经风雨沧桑的手工店铺为支撑的古建筑群落。其次,要依托历史风貌区发展“景德镇古街里弄”游。
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在街巷里弄的保护与利用中先进的理念与做法,结合景德镇的城市实际,以“前街”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古街里弄为经纬,以古窑坊、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尽快打造出数条精典的古街里弄。通过信息网络、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多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推介“景德镇古街里弄”旅游线路,揭开景德镇城市特色旅游的新篇章,让八方游客透过古街里弄深刻领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和发展过程。再次,要注重古建筑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安排有关部门做好改造拆迁中古建筑材料遗存的收集、保护和利用。诸如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木雕、砖雕、石雕、古砖瓦等。可用于古街里弄修缮、装饰和铺设休闲路面等,有的还可放在民俗博物馆。这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更加重凸现了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