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它最终在清朝中期确定并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恢复建设中轴线,为清代中轴线的辉煌奠定了重要基础。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第1张

修复和重建顺治朝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5月初二,多尔根率领清军进入京师后,开始修复宫殿,以迎接顺治皇帝搬到北京。这是清朝建设中轴线的开始。清政权正式迁都北京后,中轴线区域宫殿的修复陆续展开。

立国之初,财政紧张,所以此时的修缮对象主要是为了保证朝政的基本运作。例如,午门两掖门外原有的东西走廊是六科朝臣上朝时使用的朝房。每个官员都按等级坐着,但李自成农民军离开北京时烧毁了它。结果,每个官员都没有地方坐着。一旦遇到风雨,群臣无处立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工部重建东西朝房供大臣上朝时使用。这个项目是保证政治运作的首要任务。

在所有的建筑中,皇帝理政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宫殿是最重要的。顺治二年五月,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开工修缮。太和、中和殿、体仁阁、太和门三年(公元1646年)十月竣工。12月,由保和殿改建而成的位育宫完工,顺治皇帝移居这里,前后使用了十几年,直到13年(公元1656年)乾清宫完工后才移居乾清宫。这批建筑的完工,基本恢复了战火破坏的中轴线格局和面貌。

14岁时,顺治皇帝亲政八年(公元1651年)。少年天子很难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顺治皇帝遇到困难时,经常问母亲孝庄太后,重要的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读。顺治帝特将内三院衙署移送紫禁城,方便皇太后过问国事。八年五月,承天门楼上梁,并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六月,紫禁城后土山上修建了一座重要建筑白塔,点缀着中轴线西侧(即北海白塔)。十年(公元1653年)六月,慈宁宫作为皇太后住所竣工。第二天,皇太后搬到慈宁宫(后来孝庄太后一直住在慈宁宫,直到去世)。

自顺治第一年以来,每年都有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设项目,但由于清初战争和工资短缺,许多项目不得不暂停。顺治12年(公元1655年)第一个月,住在南苑的顺治皇帝再次提出修建乾清宫。经议政王大臣等会议,他决定当年再次开工。否则,如果储存的木材被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一旦腐烂,将来会更加腐烂。

当月,乾清、景仁、承乾、永寿四宫同时开工。这是顺治朝中轴线宫殿建设的第二个高潮。六月,紫禁城、景山、颍台定名。乾清宫、坤宁宫、景仁宫等宫殿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四月竣工。5月底,乾清宫、乾清门、坤宁宫、坤宁门、交泰殿、景仁、永寿、承乾、易坤、钟粹、储秀宫等。乾清、坤宁、景仁等宫殿成功后,顺治皇帝第二次成为皇后,并封董鄂妃为贤妃。

事实上,乾清宫建成后,顺治皇帝并没有立即住在这里,而是带着董鄂妃到南苑住了很长时间。顺治15年(公元1658年),刚刚完工不到两年的乾清宫出现了建筑质量问题。顺治皇帝只能再次搬到保和殿。

康熙朝的修复与重建

康熙时期延续了顺治时期对中轴线地区宫殿寺庙等国家礼制建筑的大规模修复和重建。历代帝王庙建于明代,清朝统治者也将其视为其正统性的象征。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3月,命工部修复了历代帝王庙。至于皇帝的住所,它还没有稳定下来。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即位后,康熙皇帝仍住在保和殿(时称清宁宫),八年(公元1669年)正月再次从保和殿移居武英殿。康熙皇帝亲政后,孝庄太后命令修缮乾清宫和交泰殿。修缮速度很快,乾清宫、太和殿不到一年就完工了。根据太后的命令,康熙皇帝从武英殿移居乾清宫。然而,这次维修仍未能长期解决问题。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3月初四,康熙皇帝因修缮乾清宫,第二天搬到英台,暂时停留了几天。这次修复仍然是一次小修复。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第2张

屋漏偏偏连夜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十二月,太和殿只用了10年就发生了火灾。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太和殿的重建才真正开始。太和殿于36年7月完工(公元1697年)。据王士祯《居易录》记载,著名宫廷建筑师梁九主持了太和殿重建工程。从明末到清初,梁九一直是紫禁城的工匠。在没有现代设计工具的情况下,太和殿的外观设计、内部结构、梁柱、斗拱飞檐多达1万件,全部由梁九精心策划。他最常用的方法是制作模型样品,先用木条制作小木殿模型,“以寸准尺,以尺准尺,不超过数尺左右,而四阿重室,规模齐全。”

康熙时期中轴线区域建成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文华殿。自明以来,文华殿一直是皇帝举行盛宴的地方。它不仅关系到皇帝勤奋勤奋的基础,也是封建王朝崇儒重道的象征。为了尽快恢复盛宴,文华殿早在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就准备兴建。

十年五月(公元1693年),顺治皇帝要求文华殿尽快开工,为经典宴会做准备,“文华殿即将开工,以强调古训”。然而,由于顺治后期满汉的权力斗争,被视为汉官权力的盛宴活动从未列入议事日程,文华殿的建设也一再拖延。康熙皇帝亲政后,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尊重儒家思想,所以专门为帝王经宴的文华殿又开工了。文华殿终于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落成。

康熙后期,中轴线区域的宫殿修复工程往往会减少。一方面,大多数建筑在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修复,有些甚至已经进入了稳定的维护和使用期。另一方面,康熙皇帝经常节俭自省。只要他遇到干旱或蝗灾,他就会立即下令停止所有的修复项目。

清中期的完善与定型

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中轴线建设辉煌、最终完善定型的时期。雍正即位之初,最重要的项目是景山寿殿的修缮。这首先是由于康熙皇帝的去世。康熙61年(公元1722年)11月,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命令修建景山寿殿,以便在宫殿附近停放子宫。

雍正帝说:“我被皇帝深深地感激了,就像天空充耳不闻一样,突然上升到仙女的控制之下,没有办法坠入爱河,只是日夜看着子宫,有点钦佩。”国王和大臣们讨论的奉献之处,无论是在南海子还是郑家庄,都远离郊区,离宫殿太远,不方便雍正帝经常亲自纪念。景山寿皇宫在顺治皇帝去世时曾作为顺治皇帝子宫的停车场。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100天后,顺治皇帝在寿皇殿前被火化。此后,顺治皇帝的骨灰继续放置在寿皇殿,直到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4月,与孝敬皇后董鄂氏、孝康皇后佟佳氏的骨灰一起从景山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从那以后,康熙皇帝把这座寺庙作为一个回顾射箭的地方。

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将康熙皇帝的“皇家荣耀”肖像献给了寺庙。后来,寺庙和景山也被囚禁了。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5月,雍正皇帝以诚亲王尹志为借口,参加了宜亲王尹祥的葬礼,“迟到早散,面无亲戚,交宗人府讨论”。后来,尹志被关押在景山,直到他死亡。

雍正即位之初,修缮的另一座宫殿是养心殿。据雍正帝自称,他命令养心殿稍加修缮,因为他不忍心住在刚去世的父亲长期使用的乾清宫,以便在27个月内生活在孝道期间。

康熙61年(公元1722年)12月,雍正皇帝正式移居养心殿。从那以后,每天黎明时分,雍正皇帝都致敬和哀悼。除了上述寿殿和养心殿的修复外,雍正13年的工程建设也大幅减少,其中大部分只是日常维护和日常修复。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第3张

乾隆时期,经济社会稳定,国库雄厚,北京中轴线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乾隆皇帝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重建,成为明朝嘉靖重组后天坛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从明朝到清初,皇帝斋戒时一直住在斋宫无梁殿,直到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雍正在紫禁城建了一座新的斋宫,并将斋戒改为紫禁城斋宫。乾隆时期,乾隆认为斋戒也应该在南郊斋宫进行,以表达他祭天的诚意。

当时,长期闲置的天坛斋宫严重受损。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六月,乾隆皇帝命令修建南北郊斋宫。12年(公元1747年),天坛内外坛墙修缮损坏严重。为了整齐划一,原土墙被拆除和修复,浮土被铲到内墙和外墙的两侧,包括城砖和包城砖。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由于圆丘坛陈设策略和祭品空间过窄,又扩大了圆丘。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大享殿(即祈年殿)两个阳台被重建。根据乾隆皇帝的御旨,这次重建改变了祈年殿的瓷砖颜色和坛面上的石头。然而,由于每个祭坛门、祈谷祭坛门的座位和离祭坛稍远的墙壁,仍然覆盖着绿色瓷砖。

谈北京中轴线的修复和建设

同时,大享殿和东西阳台原本是两个,前九个,后七个,重建时拆除后七个。乾隆18年(公元1753年)改造工程竣工,乾隆皇帝亲书匾额,左书满文,右为汉字,题为“祈年殿”。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皇穹顶被重建。皇穹顶位于圆丘以北,基周13英尺7英寸,高9英尺。台面的前檐镶嵌着青白石,周围是蓝色的琉璃砖。寺庙的柱子和门槛都是蓝色的玻璃。寺庙供奉皇帝和上帝,位列祖先;东房供奉大明、二十八宿、周天星星等神;西阳供奉夜明、风云雷雨之神。围墙周长56英尺八英寸,高1英尺八英寸,门三,南。

乾隆朝改建皇穹顶,将重檐式殿顶改为单檐式,地面铺青石,墙体和门槛用山东省临清市砖砌成。这座城市的砖被称为“敲打声音,打破洞”。皇穹顶墙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回声墙”。

除了天坛,乾隆还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在紫禁城,新建的宫殿包括重华宫、建福宫、花园、雨花阁、中正殿、寿安宫、慈宁宫、花园、宁寿宫、文渊阁、玉清宫等。此外,还建造了先农坛、方泽坛、日坛、月坛、景山等坛庙礼制建筑

除了实体建筑,乾隆时期还重新规范了中轴线区域的仪式制度,如祭祀舞蹈学生的训练和管理、祭天器具的外观和材料等。

简而言之,乾隆朝中轴线的建设不仅成为中轴线区域礼仪文化的高峰,而且延续到清末,在北京中轴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